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向毛主席报告:我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

2014年02月17日13:40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图为安徽六安市金安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安全,蒋介石立即调集33个旅进行全面“围剿”。经过4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刘邓大军打破了敌人的军事围攻,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主席:“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

“刘邓大军能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与张家店战役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因为张家店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取得的首次大捷,载入了解放战争史册。”2013年11月21日,在张家店战役纪念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党委委员周育介绍说。

毛泽东对跃进大别山的前途作三种估计

张家店战役纪念馆陈列了该战役一些珍贵文物和重要历史资料,是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该纪念馆张家店战役指挥部陈列室,采访组一行看到,四周挂满了相关文献和图片资料,详细介绍了张家店战役的整个过程。周育向采访组一行详细介绍了刘邓大军发起张家店战役的背景。她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后,立即产生了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的神奇效应,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安全,犹如一把尖刀,直刺敌人心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立即调集33个旅进行全面“围剿”,大别山的形势骤然紧张了起来。

“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这是邓小平不可动摇的决心。为此,邓小平“全心全意、义无

反顾地”投入到了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对于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困难,毛泽东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对跃进大别山的前途曾作过三种估计: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要刘伯承、邓小平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张家店战役的胜利为“站稳脚”开了一个好头

围攻大别山的敌人有33个旅,而坚持大别山斗争的解放军只有10个旅,敌我兵力悬殊,且严冬已至,地瘠人贫的山区粮食更加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粉碎敌人的围攻,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

周育介绍说,在大别山区,刘伯承、邓小平指示部队要对群众采取正确的态度,要把争取群众的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发动群众”和“多打胜仗”作为推进大别山工作的两个主要任务。

“张家店战役的胜利,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开了一个好头。”周育说,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率所辖七、八、九旅相继解放了安徽六安、霍山等9个县城。敌88师师部及其62旅逃至张家店后,即抢修工事,准备负隅顽抗,寻机逃跑。9月9日至10日,陈锡联率三纵在皖西地方武装的配合和群众的支援下,在张家店与敌人展开激战。最后,敌88师师部及62旅被解放军全部歼灭,歼敌官兵4800多名,缴获各类枪炮数千件。

“这场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后,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第一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取得了挺进大别山的首次大捷,它大大振奋了全军的士气,打开了皖西斗争的局面。”周育介绍说,就在张家店战役胜利的这天(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同日,还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条例》,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现了毛泽东估计中最好的前途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在实施战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看到,部队虽然打了一些胜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工作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部队情绪低落,对建立根据地的信心不足,打仗顾虑重重等。根据这种情况,邓小平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及时克服部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纪律松弛现象。

1947年9月27—29日,邓小平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王大湾组织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这次会议是部队进入大别山后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对于统一和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斗志,进一步歼灭敌人和巩固根据地提供了保证。

在争取和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刘邓大军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又把一块“肥肉”摆在了刘邓大军的眼前。刘邓巧用地形,以17个团的兵力在鄂东蕲春县高山铺布下“口袋阵”,诱敌深入,歼灭1.26万人。这就是有名的“高山铺战役”。

高山铺大捷,使在陕北的毛泽东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大捷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1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

周育说,至1947年11月初,刘邓大军共歼国民党正规军3万多人、地方保安团队2700多人,先后解放23座县城,建立县政权33个。12月中旬,刘邓大军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豫陕鄂,调动山东、陕北两重点战场敌军主力回援的战略目标,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实现了毛泽东估计的第三种可能。

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致电毛主席:“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一战略行动对于实现战略反攻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起“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周育介绍说,“时任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在其《回忆录》中说:‘我认为,一个会议(王大湾会议),两次胜仗(张家店战役和高山铺战役),对于重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实现毛主席估计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8年3月29日,刘邓大军主力受中共中央军委指令,全部转出大别山。至此,刘邓大军完成了跃进大别山和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开始中原逐鹿。

(责编:石国庆、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