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8日09: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外”皆应城镇化
“家里有好工作,谁大老远跑过来打工呀?”家在山西原平市农村、目前在山东淄博打工的小刘,一语道出了“背井离乡”的最主要原因。在记者对几十名异地务工人员的采访中,绝大多数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有产业才能吸聚人口,才有城镇化的可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应通过形成西部地区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中西部倾斜以及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大途径提升当地城镇化水平。
如果说人口因产业聚集是一种外在的城镇化,那么进城农民内心融入城市,则是内在的城镇化。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雷晓康向记者反复强调“人”的城镇化。他说,要让进城农民认同自己的城市身份,这样才能减小可能产生的矛盾与摩擦。
一些必要的政策配套也被专家们普遍看重。例如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
各地侧重有所不同
近期陆续公布的各省(区、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把城镇化作为重要的章节来论述,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大多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城市群”是很多省份的发展重点,也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
如山西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形成太原城市群;内蒙古推进呼包鄂城市群建设,实现并联式、组团式发展。
有的省份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如云南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县城做大做强,抓好210个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贵州重视在县城和小城镇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就地创业、安居乐业创造条件;陕西计划建好43个重点县城、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吸引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记者 潘旭涛)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