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义平
实现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安于现状按部就班、不能拘泥于一般化求稳怕乱、不能满足于已有成绩止步不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在各地、各民族精彩纷呈的文化类别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甘肃独特的文化形象、文化特质。甘肃文化一直以敦煌为代表,但在挖掘和升华上仍显不足,因此要在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为形象符号的基础上,宣扬甘肃文化包容并蓄、融合交流、海纳百川的独特魅力;在代表性、独特性、唯一性上不断挖掘、凝炼和升华甘肃文化的特有形象,使之独树一帜、卓而不群,深植于人心;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模式,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积极主动地把甘肃文化深厚的底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勇敢地带出去、推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甘肃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更加耀眼夺目,树立甘肃文化的自觉自信,增强甘肃文化的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独特优势,抓好各板块任务落实,丰富内容、扩大影响,把传承创新区打造成甘肃文化的名片;抓好精品工程,推动经典剧目融入市场增加演出、贴近群众扩大影响,做到不断打磨、精益求精,使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鼓励艺术创作,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代表甘肃文化成就的新品牌;推动“百花齐放”,在舞台艺术、艺术科研、文博文物、群众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建设自己的品牌,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增强甘肃文化的创造力。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竞争日趋激烈。甘肃的文化产业相对而言,底子薄、规模小、零散分散,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因此,要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把文化企业做大,在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主导权。要积极打造文化产业链,加强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群效应;要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文化产业项目,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以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业态,推动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娱乐、四维动画等新兴领域发展;搭建文化企业交流贸易平台,推动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吸引文化消费;积极协调出台文化企业扶持政策,争取中央和省上的项目资金,增加投入;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借助各级政府、社会、个人和外商外资的力量,招商引资、积累资本,以多种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增强甘肃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工作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上体现文化惠民思想,以群众的评价和反馈为方向,将文化项目与群众需求对接,将文化服务与群众生活相融,将群众吸引到文化活动中来。要加强公共服务性文化事业单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以“乡村舞台”为龙头,把宣传文化、党建教育、科学普及和体育健身等各方面配置在基层的资源整合起来,一个平台、多种功能,发挥集约效益;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为载体,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纽带,贴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增强甘肃文化的亲和力。
(作者系省文化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