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英雄不问GDP”,官员政绩看什么?
简单崇拜GDP,很难换回百姓幸福
长期以来,以GDP排名比高低成为年终一大看点。“以前也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但实际操作时更看重跨越发展,眼睛盯着经济总量。”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坦言,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保护,这样的增长并不可持续,还会带来“后遗症”。
“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要有的,但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形式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攀比,就会以偏盖全了。”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张国华坦言,这样的GDP增长,与百姓的民生期待是有落差的,经济高速发展并不能直接换来百姓的幸福感。他认为,发展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生态保护,这比GDP更重要,“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发展工业,比如生态意义重大的地方,能保持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政绩”。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江苏发展历程时提出四点体会,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发挥改革创新的强大作用、更加主动扩大开放、更加突出民生优先。“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经济到了加快转型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省长李学勇在报告中指出。
“里子”重过“面子”,评价指挥棒在变
不以GDP论英雄,主政者的功过如何评说?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表示,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去年7月,宿迁提出新的发展导向,通过比质量、后劲、好生态促进科学发展,比速度、质量、进位观促跨越发展,比民生、统筹、正能量促和谐发展。“通过‘九比’把三个发展有机统筹起来,做大经济体量与推进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同步,符合宿迁这样后发地区的实际。”蓝绍敏介绍,去年底市政府就取消了不少对县区经济发展的刚性考核指标。宿迁以往年终考评都是泗阳、沭阳居前两位,与其GDP体量位次相符,但去年,GDP居第三位的泗洪综合考评列第二位,格局由此打破。
“去年泗洪的农民收入增幅全市第一,这在综合考评时加分不少。”省人大代表、泗洪县县长徐勤忠介绍,市里的“指挥棒”变了,县里也跟着调整,“我们对镇里的经济发展成绩考核中,招商引资权重已从40%降至25%,城乡统筹发展等指标权重大幅提高。以前是重县城建设轻农村发展,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重要素集中轻要素分配,现在调整过来了,农村发展了、百姓幸福了,才是一个地区的‘里子’”。
官员压力反增,升级版经济迫在眉睫
减少GDP的考核权重,官员压力减轻了吧?“哪有!家底不殷实,哪有钱改善民生?县、区们的压力大着呢。”代表们反映。
“我现在最大的压力有两点,用地和环保。”省人大代表、如皋市市长陈晓东解释说,如皋新增用地空间非常有限,哪怕省里给我再多的用地指标,我自己也找不出地来,现在倒逼着我们想办法挖掘存量资源,“腾笼换鸟”,提高单位产出。同时,生态红线划定、能源消耗“天花板”设定后,节能减排成为刚性约束,雾霾天气多了老百姓有意见,综合评价时也会扣分。“头绪更多、考验更大,当好这家不容易。”陈晓东坦言。
化解压力,打造经济“升级版”是重要突破口。“比如海安,GDP在南通不是第一,但综合考评已连续两年第一,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走在全市前列。”张国华分析说,海安靠近苏北,发展服务业理应没有太多优势,但县里从实际出发,借助铁路优势发展物流业,集聚区域总部经济,经济提质增效非常明显。
代表委员们认为,发展导向改变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这两年,无锡市滨湖区将制造业调整出街道,不再考核街道的经济总量,而是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滨湖区三分陆地七分水面,紧邻太湖,发展过多的制造业不利于生态保护。”省人大代表、滨湖区区长高佩介绍,以前看经济发展主要关注制造业的增值税,现在关注服务业的营业税,更加关心街道的社区管理、环境提升等。(记者 黄 伟)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