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一家拥有直销牌照的跨国公司,实际操作却暗藏猫腻

热点解读·调查: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

记者 苏艺 李永宁 钱伟

2014年01月15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芳曼制图

编辑同志:

我的小姨50多岁,在老家,收入微薄。

不久前,小姨来北京召集亲戚们聚会。前往后发现小姨带来一个女“老师”。这位小姨口中的“老师”三十来岁,很时髦,在饭桌上大谈“倍增理论”“如新理念”,小姨不时应和着。

饭后,小姨宣布,她要来北京开个“如新”工作室。“老师”借机鼓动大家买些产品。大家碍于情面,只得纷纷掏钱。

后来才知道,小姨大约半年前在老家被这位做“如新”的“老师”发展为下线,从此立志“要将‘如新’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挣大钱,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做“如新”,小姨前后投进去好几万,还说要把房子卖掉。“老师”听说小姨在北京亲戚多,更鼓动小姨到北京来发展。

家里人都觉得这像是传销,可小姨完全迷进去了,谁劝也不听,还有一套套的理论。谁也说不过她,大家都很无奈。我们都想知道,小姨的“如新事业”究竟是什么?

读者 田田

近日,有读者来信反映,自己的亲人迷上了“如新”事业,经常参加培训大会,甚至要为此卖房子投资。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也出现大量关于如新公司(NU SKIN)的宣传,称其产品可通过基因科技实现抗衰老,内容真假难辨。对此,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直销商说谎

捏造传播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7日,一位如新直销商邀请记者前往其位于北京朝阳门附近的工作室详谈。记者跟随他来到一座住宅楼内的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1张桌子,3把椅子。

直销员拉拢记者,“想不想半年就挣100万?赶紧加入我们的直销团队,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直销是现在的趋势,是国民择业的最好机会,无数人定会在这个行业中成功’”。

记者查证发现,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提及直销。

此外,如新的宣传册还提到2009年中国直销协会秘书长提出,“直销是未来十年能增长30倍的行业”。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直销协会”是挂靠在香港某商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并非在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

此外,直销商介绍,“如新为直销公司,必须经过直销商介绍,凭编号才能购买公司产品”。

记者随后登录商务部直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发现,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确于2006年12月31日在商务部核查备案为直销公司,但其受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产品为3类84种。

而记者从直销商处获得的“如新(中国)产品一览表”中,却包含美容护肤品、营养保健品等共104种产品,比商务部批准销售的产品多出20种。

宣传册说谎

所谓“基因重设”技术,纯属编造;所谓“科研顾问”只挂名不做事

如新公司宣传册称,其拥有的抗衰老科学顾问团汇集了全球顶尖科研人士,多位中国教授参与其中。

记者联系了顾问团名单中的上海复旦大学曹世龙教授,他告诉记者,“我已经退休了,一直没给他们做过什么,只是挂名做名誉顾问。”

香港理工大学郝乔治(Georges Halpern)教授也声称,“虽然有顾问的头衔,但从2011年起,一直没参加过如新或顾问团的会议。过去3年间,与如新也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的名声却被用来推销我曾经强烈反对的产品和运作方式。”目前,该教授已声明,从如新抗衰老科学顾问团辞职。

如新公司的宣传册称,如新掌握的ageLOC技术可“重设老化相关的基因”“回复年轻状态”。有直销员称,这一基因技术已经科学研究证实,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科学》杂志上。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