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全华(左)和唐永兰(右)对着唐永富的遗像,为记者讲述"一家人"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
正在建设的广安葫芦岛旅游度假区对面,是扯渡村西葫农家乐,杜全华是农家乐老板。唐永富的灵堂就设在农家乐的大厅里。村民和朋友送来的花圈,摆放在灵堂两边。
在哀乐声中,杜全华和唐永富70岁的弟弟唐永兰以及村民们,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杜全华夫妇和唐永富兄弟间的感人故事。
投诚军人
命途多舛与邻为善
1924年出生在扯渡村的唐永富有着不寻常的身份——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是国民党陆军第20军79师237团副官,1949年12月在成都市金堂县起义投诚。1955年,唐永富特殊的身份给他带来了长达17年的牢狱之灾。
唐永富出狱那年是1972年,邻居家的小儿子杜全华正好呱呱坠地,开启了他们40多年的特殊情缘。
“记得表叔年轻时,有1米8几的个子,一表人才。”按照村里的习惯,虽然和邻居没有血缘关系,杜全华仍然称唐永富为表叔,称唐永兰为小表叔。唐永富的妻子在生孩子时不幸去世,后来唐永兰的妻子也抛家离去,两兄弟都没有再娶,一生相依为命。由于家里人口少,再加上他们有力气,家里的口粮倒也相对充足一些。
而杜全华父母拉扯着他们兄弟4人,“穷得吃不上饭,常常吃点南瓜和红薯充饥,上学也没钱交学费,常常拖欠。”杜全华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贫穷和邻居的好心。唐永富常常给他们兄弟白米饭吃,也会悄悄到学校帮他补交学费,让他可以继续上学。
唐永富在村里其他人眼里,也是个大大的好人——从不跟人红脸,谁家有困难也会尽力帮助。与邻为善的唐永富兄弟当时没有想到,当年种下的善因,日后也会结出善果。
热心夫妇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受生活所迫,杜全华十多岁就离开了家,到贵阳、广州等地打工赚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2004年,杜全华回到广安,在广安区城北买了房子,做起了生意。
杜全华回到老家,表叔的生活让他揪心——唐永富在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不久得到平反,作为起义投诚人员,开始享受国家发放的定期定量补助。然而,这杯水车薪并未能解决唐永富兄弟俩的生活困境。住在祖传的旧屋子里,年迈多病的兄弟俩过着相当清苦的生活。
杜全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把照顾表叔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杜全华隔三差五就往老家跑,不定时为唐永富兄弟带回生活所需物品,缺什么买什么。唐永富爱看书、写字,杜全华为他买回大量书籍、毛笔和宣纸;唐永富爱看新闻、听戏,杜全华为他买回一台24寸彩电。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唐永富所住的旧屋子更破了。杜全华暗暗下定决心要为老人修一座房子。所幸生意一直顺风顺水,越做越大,杜全华也赚了不少钱。2010年,杜全华投入100余万元,在村里修房子。很快,宽敞漂亮的3层楼房就修好了。杜全华把两位老人接了进去,一人一间房,床、被褥……所有老人的生活用品全部换上新的。
因为房子宽敞,杜全华索性开起了农家乐,顺便照顾老人的生活。
这时,风言风语也传到了杜全华夫妇的耳朵里,有村民说,他们是为了得到唐永富的钱。其实,唐永富一个季度1900元的补助,连兄弟俩的医疗费用都不够。杜全华一笑了之,他对妻子姜庆华说:“老人的恩情一辈子都不能忘,老人在一天,我们就要好好赡养他一天。”
情同父子
相濡以沫演绎大爱
唐永富住进新房之后,村民张文学有一次对他说:“杜全华的亲妈都没住进这么好的房子,你算是享福了。”一句话让唐永富动了情,“我也没想到这辈子有这样的缘分,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我对他没什么恩情,但他却巴心巴肠地对我,比好多人对亲生父母都好。”
杜全华夫妻的确如唐永富所说,不但负担了两个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更付出了难能可贵的真情。唐永富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多病。尤其是最近一年多来,唐永富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仅2013年,唐永富就住院近20次。无论唐永富在家还是在医院,杜全华和姜庆华都亲自护理,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唐永富想吃包子了,姜庆华从广安城北买来,再送到广安城南的医院,一个一个地耐心喂他吃;唐永富没看过思源广场,杜全华就搀扶着他到思源广场慢慢转悠……
“把屎把尿、擦身喂饭,哪样不是他们做的?一般人闻到都会呕吐的脏床单,他们也亲自用手洗。”张文学等村民都看在眼里,“就算是亲生的,一般的都做不到,他们确实是大好人。”
看杜全华夫妇对没有血缘的人如此照顾,一向大度的母亲也曾吃过醋。“看着母亲的表情,我也有些惭愧。但是母亲还有其他兄弟照顾,表叔就只能依靠我了。”
唐永富兄弟俩也把杜全华夫妇当成亲生儿子儿媳,把他们5岁的儿子当成亲孙子,一家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
表叔离世
“儿子”送他最后一程
2014年1月10日是唐永兰70岁生日,不久后的正月初一是唐永富90大寿。2014年元旦节前,杜全华和唐永富兄弟俩商量好,在1月10日这天,为两人办一次大寿,不收礼金只请村民们来吃酒席。唐永富非常高兴,连连称好。没想到的是,1月4日,唐永富就离开了人世。
唐永富临死前的一个晚上,杜全华抱着他,两人说了很多很多话。杜全华最关心的问题是唐永富有没有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原来,在2012年,杜全华在唐永富的鼓励下,光荣地成了预备党员。“表叔说共产党好,我应该向党靠拢,入党后多为村民们做些好事。入党申请书都是他亲自给我写的。”
唐永富从来不对人讲曾经的经历。“表叔没有加入共产党,但是他对党怀着很深的感情。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是他非常尊敬的人。他和小表叔曾经抢着把伟人们的画像放在自己房间里。”
唐永富去世后,杜全华哭了好几场。他亲自操办了老人的后事。“我要让他老人家热热闹闹地离开。”办后事预计要花去杜全华近4万元钱,但村民们的礼金他一分不要,还安排前来吊唁的村民在农家乐吃饭。
杜全华打算在1月11日将老人下葬,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为老人守灵。“我想再多陪他几天。”说这话时,杜全华哽咽了。
记者感言:
在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杜全华夫妇犹如一盏明灯,温暖了我们的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们的善举与坚持,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温暖,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效仿。期待能有更多人成为为老人遮风避雨的大树,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静快乐地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广安区记者站 何晟成 记者 李倩 文/图)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