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8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7日,除了香港不少影视名人对邵逸夫辞世表示惋惜与哀思外,内地网友也纷纷表达追思。福州网友“南侠米帅”说,相信很多普通人都是通过不同学校里的“逸夫楼”知道这位先生的,在“逸夫楼”上过学的同学们出来点支蜡烛说声“走好”!“老先生走好!得老先生恩惠,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在‘逸夫楼’里读书、上课。”网友“流水归宿”感叹道。还有网友发起了“随手拍校内逸夫楼”的微博活动,为邵逸夫送行。网友“丁道师”还用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结果非常震惊”。地图上,以红色标记为代表的捐助项目遍布半个中国。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科教文卫事业逾4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八成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所。邵逸夫还热心捐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3 为人多和气
除了影视巨鳄和慈善家,邵逸夫身上还有许多标签:一个不愿继承家业的富二代,精明强干又风流倜傥的才子,永远面带笑容,异常节俭的亿万富翁,工作狂兼养生达人……
曾在邵氏电影工作过的香港导演余积廉7日接受采访时回忆说,邵逸夫在他心中是个很有修为非常儒雅的老板,底下员工很难见到他,因为“他每天都是在埋头工作”。邵逸夫曾说过,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邵逸夫创办邵氏电影时,几乎每天都在公司看片,一看就是七八个小时也不休息,“不管哪个导演拍的片,他都要亲自看,然后给出意见”。
邵逸夫这样的有钱人,在生活中却是异常节俭。余积廉回忆说,当年邵逸夫在公司开会以及平时记事的纸全都是别人用过的废纸,“他看到那张纸只要有空白,还能写字,他就会收集起来做记事本”。而且看到地上被人扔掉的废钉子,他也会捡起来,告诉大家要再回收利用。“一点也没有土豪的感觉,这不是一般有钱人能做到的。”
笑容是“六叔”邵逸夫的标志之一。邵氏公司的老员工透露,邵逸夫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和善,不管是导演还是杂工,他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并且随时保持微笑。到了百岁高龄,邵逸夫每次出席TVB的台庆都是面带微笑。2007年香港小姐亚军王君馨7日回忆说,记得自己入行的那年,就是邵逸夫爵士100岁。一个庆祝活动上,邵逸夫坐在她旁边,注意到她有外国口音,便主动用英文问:“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儿来)?”“觉得他是很友善的人,身体语言和眼神都令身边人很舒服和放松。”
邵逸夫生前接受访问,被问及长寿秘诀时说:“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都要做45分钟气功;在家走路,以前是每周4次打高尔夫。”此外,他还有“三不做”,“第一不赌钱,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何谓不正常的事?邵逸夫说,刺激的事情对身体不好,总之要正常生活。
余积廉对邵逸夫的离世颇觉伤感:“好人有好报,希望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很快乐!” (记者 王 平)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