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光明日报:创新 让更多人成就梦想

白春礼

2014年01月08日08:4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创新,让更多人成就梦想

科技史上有几个著名的“预言”。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老师菲利普·冯·约利教授曾忠告他,“物理学基本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断言,“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发明了”。IBM董事长老沃森也曾预言,“全球计算机市场的规模是5台”。今天看来,这些预言非常可笑;但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本领域最杰出的人才。他们预言的失败,不是因为短视,而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测,人类创新的潜能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今天,我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了解到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新闻事件,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任何角落的人进行通信交流、研讨工作、召开会议,也可以在家里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创新,推动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新,也让很多人梦想成真。

柳传志和联想,马云和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在这场世界性创新浪潮中创造奇迹的两个代表。30年前,柳传志带着11个人和20万元资金,从中科院计算所在中关村的一间小平房起步;今天,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和全球500强企业。15年前,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今天,阿里巴巴的估值已达1000亿美元,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购物交易额又创新高。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独特的企业家气质外,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成功抓住了信息产业革命的机遇,成功利用了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优质创新资源,成功实践于中国改革开放后无比广阔的市场。随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兴起,可以相信,未来,对怀着梦想创新创业的人,机遇会越来越多。

今天,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20~30亿人将致力于实现现代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将对能源、资源、食品、健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极大的需求,也对现有的发展方式提出极大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从科技创新发展自身看,以绿色、智能、安全、普惠为特征,已成为主要趋势,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比如,科学家已经制造出“人造树叶”,比天然树叶的光合作用效率高10倍,这将为发展生物质能源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预计,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我们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

信息产业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又一个转折期。智能网络、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等技术突飞猛进,将突破语言文字壁障,发展新的网络理论、新一代计算技术,创造新型的网络应用与服务模式等。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已能够从分子层面设计、智能化制造新材料,过程将更加清洁高效、更加环境友好。3D打印已经开始应用在设计领域,满足个性化需求,大幅节约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将带来制造业新变革。现在又提出来4D打印的概念和尝试。

合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将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兴起和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首个“人造生命”,打开了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快速发展,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医学难题,引发新一轮医学革命。

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上也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征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这对揭开物质质量起源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经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这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的变革奠定基础。我们对生命起源和演化、意识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基本科学问题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深刻改变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知,有的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直接的、根本的影响。

综合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就是新科技革命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谁丧失了机遇,就会落在历史发展的后头。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之大如天翻地覆,主要动力靠的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一方面,资源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受到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产业链中的不利分工,也难以支撑经济在现有规模上的持续增长。

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也再一次强调要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这是站在更高发展起点上的改革,是面向未来的改革,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科技创新与国家和全社会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在体制上的问题。我国科技创新起点不高、基础薄弱。记得1987年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国内科研投入很少、研究条件也差,小到实验室所需的电阻、电容等器件,都需要自己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一家一家跑。那时我们的科研成果很少。90年代后期,这一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但真正重大原创成果还是凤毛麟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