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思锐
2013年两岸诗会元旦期间在海南举行,余光中的经典名作《乡愁》在诗会中多次被吟诵,“乡愁”成为了本届诗会的一大主题。(详见海南日报1月6日B2版)
诗人们的乡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的互通和文化之源的归属感,而乡愁之于我们普罗大众,更多的则是一种思乡思亲之情,是一种对家的眷念。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才的异地流动愈加频繁,乡愁便愈演愈烈,挥之不去。
家乡是生命的起点,而春节则是农历新一年的起点。临近年关,自然乡愁倍增。然而具象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火车票,我在这头,爹娘在那头。”在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当下,乡愁又倍增了许多现实的无奈。但即便如此,为了赶上那场一年一度的“家庭总结表彰大会”、“家庭发展规划大会”,我们毅然决然地卷入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运动”。这史诗般迁徙更像是一种朝圣之旅,一种对“根”的追寻。
这张凝聚乡愁的窄窄的火车票,更像是春节寻“根”之旅的“舴艋舟”,只是这“舴艋舟”却载不动许多乡愁。虽然这并非是海南独有的景象,但在海南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的“出岛难”问题上,这一窘状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春运期间,“出岛难”问题更加凸显。目前,海南的流动人口数量以百万计,而每日出岛列车却仅为6辆,每辆列车载客量为2000余人,日出岛列车总载客量仅万余人,运输需求与运力相差之悬殊可见一斑。
在我们借助各种软件抢票的时候,我们却无助地发现,即便是当子女“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依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好在海南民航运输还算“给力”,为纾解这一乡愁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春运期间高企的票价,依然是一部分群体跨越不过的鸿沟。或许待到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成,寻“根”之旅方为通途。
我们谈论寻“根”的时候,更多的却是在关注深层次的失“根”问题。一些常年学习、工作、生活在异地他乡的人们,总能发现自己“在城市里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总能发现自己离开了乡村却背离不了乡村,走进了城市却融入不了城市,即便我们已经在这个城市成家立业、安身立命,却依然演绎着“现代版的乡愁”。
化解这一浓浓的现代版乡愁,我们的政府在对待外来人口问题上,要更多地在政策上倾斜发力,更好地在细节上打磨服务,多行“异地高考”等便民新政,尽最大努力消除外来人才在海南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不便与障碍;我们的本土社会则要更加浸润、包容异地来客,携手共进,共建和谐美好的国际旅游岛;而背井离乡来海南追逐梦想的弄潮儿,更应拿出建设者的姿态,把海南当成家乡一样来建设,主动融入海南发展建设的大潮。唯有如此,乡愁可解,进而让更多外来人才发出“海南万里真吾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