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刘邓大军在临泉:军民一家 鱼水情深

2013年12月30日14:0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48年2月24日,元宵节。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部北渡淮河,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韦寨镇与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部及中原局胜利会师。

“刘邓首长在村内东北角的韦玉民家住了18天,在我家安放部队的电台和发报机等设备。”11月11日,在位于韦寨镇吴营村的刘邓大军淮西战役指挥部旧址,曾亲眼见证刘邓大军在韦寨活动、现年81岁的老党员韦连庆告诉记者,得知刘邓大军到来,村民们敲锣打鼓,主动将最好的房屋腾出来,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亲人到来。

“当时,解放军和老百姓的关系就是军民一家,鱼水情深。”韦连庆充满感情的回忆说,在入驻韦寨镇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刘邓大军秋毫无犯,还主动帮村民挑水、打扫卫生等,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鱼”中真情:我抢了邓政委的饭吃

一天清晨,邓小平的警卫员在吴营村后的一条水沟里,捉到两条半斤重的鲫鱼,准备为整日操劳的首长补充一下营养。

中午开饭时,警卫员为指挥部的首长们每人端上一碗鲫鱼面叶。这时,邓小平看到房东家刚满3岁、面黄肌瘦的孩子韦玉民,就把他那碗面叶给了孩子。不谙世事的韦玉民接过面叶,就呼噜噜地吃了起来。警卫员见状忙说:“首长,每人只有一碗啊!”看着韦玉民狼吞虎咽的样子,邓小平深情地说:“孩子是革命的接班人,正在成长期,最需要的是营养。”

直到今天,近70岁的韦玉民老人回忆起此事,仍然激动不已地说:“我抢了邓政委的饭吃,邓政委和共产党时刻想到的是咱老百姓啊!”

枣树“穿衣”:一定要爱护群众财物

刘邓大军对群众财产秋毫无犯,在韦寨有口皆碑。回忆起刘邓大军在韦寨的日子,韦连庆和几位老人都生动地讲述了“枣树穿衣”的故事。

一天,邓小平的警卫员有事要外出,就把首长的黄骡子拴在村民韦明理家的大枣树上。回来后,发现骡子啃掉了一大块树皮。韦明理怕首长知道后会责怪警卫员,就偷偷用塘泥把枣树涂了一遍,远远望去就像给枣树穿了一层层厚厚的“衣服”。结果还是被邓小平发现了。

邓小平批评了警卫员后,找到韦明理诚恳地道歉,并安排人照价赔偿。韦明理不让赔,说:“部队行军打仗又不能总带着马桩,牲口不栓树上能栓哪儿。”邓小平拍了拍韦明理的肩膀:“老乡,我们时时刻刻都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爱护群众财物,损坏了就要赔,不能违反纪律。”最后,部队按照规定对被损坏的枣树给予了赔偿。

此后,刘邓首长在寨内的保公所召开干部扩大会议,也明确要求参会的干部不能将马拴在树上,由警卫员们在保公所附近打桩,用来拴马。

“以前,国民党骡马队从这儿经过,村里很多果树被牲口啃死,很多东西被损坏。前后一比,谁好谁孬,老百姓心里不就很清楚了嘛。”韦连庆说,这件事情,让刘邓大军赢得了韦寨乡亲的爱戴。

违反纪律:这个小鬼硬是给我们上了一课

采访中,韦连庆还向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

刘邓大军刚到吴营村时正好是元宵节。这一天,16岁的韦连庆用笊头(当时农村一种盛食物的器具)端着自家刚出笼的一屉面点,送到了刘邓首长面前。

刘伯承笑容可掬地问韦连庆:“小鬼,你不知道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赶快端回去给家里人吃吧。”

“晓得,我家的东西是要得地。”看见首长和蔼可亲,调皮的韦连庆模仿邓小平的四川口音,惹得大伙笑成一团。

“啊,你倒是说说怎么要得地?”邓小平也走过来,笑呵呵地摸着韦连庆的头故意拉长口音。又是一阵哄笑后,大家都把目光对准了韦连庆。

“首长,蒸布袋、面灯、茓子是我们这里的老传统,你看这面灯上面凹下面平,就像一个油灯,做十二个在锅里蒸熟,代表全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首长,您不吃,不想咱穷人风调雨顺吗?这布袋和茓子分别代表老百姓的粮食口袋和粮仓,大人说蒸得越多越是粮满仓丰天下太平呢。首长不吃,就不希望穷人五谷丰登吗?”小家伙这么一问,再次把大家逗笑了。

这时,邓小平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这么多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你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给部队,最苦的是你们啊!这个小鬼说得好,解放军就是要让大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和司令员一定要尝尝这象征丰收的布袋、茓子。”

“嗯,你这个小鬼厉害!给我们都上了一课。不过,我告诉你要是有碟辣椒油就更合口味了。”刘伯承逗韦连庆的话,让大伙哄堂大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开始品尝面点。

送完食物,韦连庆刚回到家,他母亲就告诉他,刘邓首长派人送来两块银元,说是付面食的钱。韦连庆也永远记住了这个难忘的元宵节。

军爱民,民拥军。解放战争期间,临泉人民昼夜赶做棉衣、鞋袜、筹集军粮等部队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军需品。饱受战乱的临泉人民还纷纷把自己的儿女送进部队踊跃参军,补充主力。阜阳战役中,临泉人民组织了大批的民工和担架,支援刘邓大军。据统计,全县总计为部队提供粮食约300余万斤,柴草360余万斤,鞋、袜3万余双,棉花3万余斤。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