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油坊店乡雷岗村(又称大雷岗)。11月7日,采访组来到位于雷岗村的雷岗血战遗址,追寻小平同志当年的战斗足迹。
天险强敌拦住刘邓首长
汝河,是河南南部的一条大河。在雷岗血战遗址旁边,如今有一条约二、三十米宽的汝河故道。汝河早已改道,刘邓大军过河的地方,成了封闭的大水塘。驻马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吴振海回忆说,当时河面约六十米宽,水深三、四米,水流非常急。再加上两岸陡峭,不能徒涉。
大军出动,最怕的是过河。刘邓大军中的指战员大多数都是北方的“旱鸭子”,就是单兵过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车炮弹药等辎重,遇到河流,更是让人头疼。而最麻烦的是,原本以为解放军“溃不成军,向南逃窜”的蒋介石,此时也察觉了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急忙调出八十五师和十五师的一个旅,日夜兼程赶往汝河南岸,妄图与尾追刘邓大军的20个旅南北夹击,歼灭刘邓大军在汝河一带。
8月23日,一纵、二纵、三纵顺利渡过汝河。六纵是最后一支渡过汝河的部队。“刘邓首长就是跟着六纵赶到汝河岸边的。”对刘邓大军强渡汝河颇有研究的吴振海说,当刘邓首长率领野战军指挥部、中原局机关和第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强渡之时,国民党八十五师和十五师的一个旅已抢先占领了汝河南岸的渡口,炸断了先头部队搭建的浮桥,堵住了去路。而紧跟在背后的3个师的敌人,距离汝河北岸只有五、六十里,不用一天时间就可以赶到。
吴振海分析,“前有阻师,后有追兵,形势可谓千钧一发,万分险恶。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部队能否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大别山的成败。”
刘邓亲上阵地指挥战斗
刘邓首长赶到岸边时,把指挥部移到第六纵队司令部。此时,第六纵队几个首长正在研究渡河方案,有人提议从东面过河。“绕到东面走,部队次序打乱,影响士气,必须破釜沉舟!”邓小平的声音非常冷峻,“现在除了坚决打过去之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路,就打。今天过不去汝河,明天跟在屁股后面的敌人就会赶到,到那时,局面会更糟糕。”
刘伯承也坚毅有力地说:“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
此时,一个参谋报告说,尾追我军的敌人已经和后卫部队打上了。话音刚落,一个炮弹在司令部附近爆炸,小草屋房顶上的尘土和秫秸震得直往下落。邓小平拍打着落在头上、脸上的尘土,接着说:“听到了吧?情况十分紧急,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
经过一阵激烈的争夺,我军抢占了汝河南岸的桥头堡大雷岗,并用门板和木头等重新架起了一座浮桥。敌人却从东、西、南三面构成了一个马蹄阵势,包围住村庄,企图夺回大雷岗,阻止解放军渡河。
“争夺大雷岗的战斗打得很激烈,也很残酷。阵地失去了,又夺回来;又失去,又夺回来。战士们都很清楚,大雷岗桥头堡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渡河的成败。”吴振海介绍。
“战斗形势有利于我方是从邓小平和刘伯承亲自到大雷岗前沿阵地开始的。”吴振海介绍说,刘邓首长冒着炮火通过浮桥,亲自指挥部队。此时我军再次占领大雷岗,并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随后,我军占领了雷岗村南面的王庄、车桓庄、小张庄、贺寨,控制了前进的道路。
25日拂晓,部队冲破敌人的阻线,开始渡河。直到下午,才全部渡过,陆续赶到预先指定的集合地点息县彭店。部队全部到达之后,邓小平才松了一口气,指挥全军向淮河前进。
古稀老人见证当年血战
村民吴汝章当年13岁,对那时激烈的战斗记忆尤为深刻。在雷岗战斗纪念碑前,79岁的吴汝章回忆说,“当时,村里的年轻人要么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要么逃跑,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我的大哥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二哥跑了出去。我和父母、两个嫂子一起躲在家里,用八斗(盛放粮食的工具)罩着头,不敢出去。枪、炮的响声好久都没停,房顶的土也不时往下掉。”
今年72岁的村民吴海祥那时和父亲一起跑到了村子的小树林里,至今仍心有余悸。“仗打起来跑不出去了,我们在树林里趴着,谁知道一颗炮弹就在我身前落下。还好没响,不然我早就死在战场上了。”吴海祥说,当时火光照亮了天空,村子里很多房屋都被烧着了。侦察机发现一处地主房屋,怀疑是解放军的指挥部,立刻就炸掉了。
66年前的战斗染红了雷岗村的土地与汝河水。曾发生激战的汝河故道,如今安宁、平静。不时有村民悠闲地在此垂钓。而今,吴汝章和吴海祥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语言不通,交流起来甚为困难,但吴汝章仍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们,“感谢共产党,感谢邓小平!以前家里穷,现在我老了政府发养老金,种地国家也给补贴,钱用不完,我们一家人过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