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飘香的野菜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李雪莹

2013年12月25日16: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每当春回大地的日子,春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而且奉献给人们一道又一道天然的美味珍品——野菜。野菜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有着纯净的品质,享用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生长在田野山地的野菜,由于处在自然生长状态,未经人工栽培,没有农药的污染,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可食菜肴,丰富和调节了人们的饮食。那一抹若有若无的清香,为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既是萦绕在耳边的童谣,又是游子心底永远的乡恋。

我是一个对野菜情有独钟的“野菜达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妈妈影响的结果。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妈妈虽也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却是一个从苦日子走出来的女人。据母亲回忆,她的童年是在豫东农村度过的,小时候家中兄妹一大堆,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自打记事儿起,她就经常跟着哥哥姐姐挎着篮子、提着铲子到田野里挖野菜,那些灰灰菜、扫帚苗、马蜂菜、面条菜、蒲公英等让人满载而归,看着采回的野菜做成一桌子菜肴,感觉就像是迎来了庄稼大丰收一般。常年和野菜打交道,使母亲对野菜充满了感情,即使长大参加工作进入县城生活以后,依然对野菜念念不忘。记得在我小时候,由于县城规模较小,每值春暖花开的天气,母亲常常骑车带着我到郊外的田野采挖野菜。那时的我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心和春天的脉搏一起跳动,在田野草丛间追蝴蝶赶蚂蚱,玩得真是高兴极了,边玩边天真地拔起脚下的野草问妈妈这株是什么野菜,那株是什么野菜,还真的增长了不少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呢。

妈妈常说野菜是穷人家的救命菜,越是年景不好,越是长得旺盛。妈妈记忆最深的是1961年那个饥荒年,她还只有三四岁的光景,就在青黄不接的夏天,虽然没有人特意播撒种子,各家院落、田野荒坡,甚至连人民公社的办公大院里,都长满了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扫帚苗,成了众多庄稼人的救命充饥之食。一天三顿饭,农妇们便一筐筐地采摘扫帚苗,和少得可怜的红薯干拌在一起做饭。那个时候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人的吃喝,在那只有扫帚苗和红薯干的年月里,却把全家人的饭食做得有滋有味。天刚黎明,姥姥就掐来一大筐带着晶莹露珠绿得像翡翠一样的扫帚苗,洗净剁碎,拌上红薯干面蒸到锅里,待蒸熟后放在盆子里浇上香醋蒜汁,味道很是鲜美。中午,姥姥用扫帚苗调上五香粉、盐末、棉油做馅子,用红薯干面擀皮,包成形状各异的菜包菜角,全家人都吃得喜笑颜开。到了晚上,姥姥又将扫帚苗煮熟,再挤出水浇上醋蒜香油,配上煮熟的红薯干吃起来也津津有味。啊,那些有苦涩也有甘甜的难忘岁月呵!

由于对野菜的习性、功能如数家珍,妈妈在我眼中也俨然成了一位“野菜养生专家”。妈妈说,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如果食用得当、对症,野菜也可视为偏方。比如,荠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病;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肴;野苋菜可治疗痢疾、肠炎、膀胱结石等病;蕨菜益气养阴,可用于高热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妈妈说这些都是一代代草根百姓总结出来的验方,蕴藏着民间的聪明才智。年过半百的妈妈直到现在都身板挺直、脸色红晕,面部的皱纹也不是太多,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年轻十岁,据她向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传授养生美容的秘诀就是常食野菜。

在妈妈巧手制作的“野菜宴”中,我最喜爱的当数荠菜了。据我的亲身体验,荠菜的鲜美程度远胜于园中之蔬,吃法也是多种多样,或煮粥,或热炒,或凉拌,或做汤,或烙饼,或包饺子,一样极普通的野菜在妈妈手下能够变化出许多花样,使我每次吃起来都欲罢不能,妈妈在一旁也趁机推波助澜:“多吃点吧,荠菜可是好东西,它和脾、利水、止血、明目,连民谚都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呢”。可能荠菜的鲜美尤其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吧,喜食荠菜的从古至今大有人在。长大后偏爱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我从其诗集中搜集到了许多有关荠菜的诗句,像“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日日思旧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残雪初清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之类,足见诗人对荠菜之偏爱有加如斯。

吃了大半辈子野菜却始终对之不离不弃的妈妈,从野菜身上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她常常教导我说:“野菜有一种精神,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总是坚定发芽、茂盛成长。虽然不起眼,但它很自强。虽然个头小,但积少成多。一旦遭遇战乱、灾荒,它能够为人充饥果腹,救急救命。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这种精神,做节俭的人,做懂得奉献的人,做能给人帮助的人”。妈妈言传身教的这种“野菜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在成长起来的岁月中能够自觉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不怨天尤人,不攀比浮躁,专注于工作,倾心于事业,时常保持一颗轻松平和、顺应生活的平常心。

都说“风水轮流转”,这话一点不假,昔日不上大雅之堂的野菜如今已是身价非凡。在当代人的眼中,清新可口,是绝佳的食材之一,还是有机食物,不但登上了高级饭店的餐桌,也成了人们日常的保健食品,深受各层次消费者的青睐。其实细究起来,与其他食文化相比,野菜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毫不逊色。无论从《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诗句到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还是从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传说到明朝周定王编著的《救荒本草》,乃至从现代作家周作人的散文名篇《故乡的野菜》到当代作家张洁的散文佳作《挖荠菜》,都彰显着野菜文化的独特而不凡。这几年我工作在郑州,每逢与同事朋友一起到餐馆就餐,我总要点上一盘或蒸食或凉拌的野菜,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自然的馈赠。到了春天,我还喜欢独自到离市区不远的黄河大堤边的农家田地里采挖野菜,不管是荠菜、面条菜,还是蒲公英、白蒿……随手挖出一棵,那粘着泥土的根茎散发出的土地清新、温暖的味道,就刺激得乡情、童趣于一瞬间都在我心中苏醒了。把辛辛苦苦挖来的野菜带回宿舍,我对自己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倍加珍惜,将其精心做成清炒马齿苋、蒸面条棵、凉拌灰灰菜、荠菜饺子之类,然后邀请同事朋友一块来过把“野菜瘾”。看着大家吃得是那么起劲,我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眼光的农民朋友已经从野菜的“火爆”上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商机。今冬11月份,我抽暇返回家乡虞城县小住,听妈妈说起有个远房表哥创办起了在当地鼎鼎大名的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加工荠菜,当地已有大面积农田流转成为公司的“第一车间”,满地肥硕翠绿的荠菜那叫一个水灵。我不觉动了心,想去亲眼看一看这个号称中国最大的的速冻荠菜加工基地。跟随妈妈来到公司,只见刚从田间收来的一车车绿翡翠似的荠菜进入加工车间,迅即被投入现代化速冻蔬菜前处理生产线,筛选、过滤、水洗、加温、降温、装盒、速冻、入库等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这头还是刚从田间收割的青菜,那头已是洁净蒸熟速冻的成品,看得我不禁啧啧称奇。据陪同参观的董事长表哥介绍,这种“前田后厂”式的一条龙生产模式,不仅实现了人们从田园到餐桌的梦想,还带动了400多户农民致富,今后还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荠菜基地2000亩,计划五年内形成品牌产业,争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他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全体国人唤醒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齐心参与,当然这13亿的追梦大军中,一定会有我们绿环速冻食品公司这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矫健的身影。看着表哥那张喜滋滋的笑脸,我知道这个怀揣梦想、怀揣激情的农家汉子深深懂得,只有把自己的梦想与乡亲们的梦想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只有被乡亲们认可和接受了,自己和乡亲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出彩”。想不到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的野菜居然也能在百姓的“中国梦”中成为飘香的“宠儿”,我不禁也为之浮想联翩了。

回到郑州,我仍沉浸在自己的野菜畅想曲中中无法自拔。是的,现在在郑州郊外就有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到明年春天我也要从农民手中返租土地当一名“开心农夫”,把表哥送给我的荠菜种子撒在那里,好让飘香的野菜伴随我度过奋力追求“中国梦”的每一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