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欧洲 “疑欧”拦住一体化步伐
今年最后一场欧盟峰会的焦点终于得以转换,其核心议题不再是令各国领导人多年来一直头痛不已的欧债危机,而是商讨如何加强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这一变化似乎表明,随着欧债危机的缓解和整体经济开始复苏,欧盟未来的议程重心将逐渐转向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
然而,历时4年之久的欧债危机已对欧洲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政治生态开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特别是广大民众中的“疑欧”思潮蔓延,对欧盟领导人当初欲大力推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构成不小的冲击。
所谓“疑欧”思潮,简单来说就是在欧洲范围内出现的对欧盟制度不信任、怀疑甚至反对欧洲一体化的社会思潮。目前究竟达到何种程度?一个时期以来的各种民调都显示,“疑欧”声浪愈来愈大。欧盟委员会官方民调机构“欧洲晴雨表”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60%的欧洲受访者倾向于不信任欧盟,而在2007年欧洲债务危机尚未爆发时,这一数字仅为32%。在欧盟成员国中,塞浦路斯、希腊和英国受访者对欧盟的不信任度分别高达83%、80%和68%。另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支持欧盟的人数比例首次未过半,只占到45%,其中只有28%的人赞同经济一体化。即使在政界,“疑欧派”也不在少数。特别是英国,“脱欧”势力相当活跃,卡梅伦今年早些时候已明确表示,如果下届选举蝉联成功,英国将就在欧盟的去留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疑欧”情绪之所以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潮,其症结在于欧债危机及其“休克疗法”起了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却迅速崛起,这也使得欧洲民众对欧盟的前途和当局的治理能力更加缺乏信心。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曾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欧盟各机构成立之初,人们普遍自称为欧洲人,可如今情况截然相反,欧洲人首要认同自己是某个国家的人。
在欧洲南部国家,失业率飙升,普通民众的收入和福利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致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更成为助长“疑欧”思潮的温床。为发泄不满和愤怒,他们一方面频频发动示威游行、罢工和占领等抗议活动,另一方面利用手中的选票将10多个国家的原执政党统统赶下台。回顾今年欧洲国家的大选历程,只有德国总理默克尔难得地“独善其身”,再次蝉联成功。
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还面临一些新的难题和挑战:“多速欧洲”难以改变,“南北”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加深,在一些涉及本国利益的重大决策上愈来愈难以达成妥协;“法德轴心”曾被视为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基石,但如今两国却“同床异梦”,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此消彼长;在南部国家看来,德国经济之所以“一枝独秀”是得益于欧盟的单一市场,但对重债国家却不肯慷慨解囊,而是强迫他们接受痛苦的“瘦身药方”,所谓“德国问题”在欧债危机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便浮出水面;反移民排外情绪升温,本国利益至上的民粹主义趋向开始抬头,极右势力在一些国家已形成一定气候等等。
尽管种种负面因素可能会滞阻欧洲一体化的前进步伐,但欧盟毕竟是全球第一大发达经济体,也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其“抱团取暖”的战略选择不大可能扭转。因此,从长远看,欧洲一体化虽然会受到“疑欧”思潮的影响,但仍将在曲折中艰难前行。
欧洲智库马达里亚加基金会执行主任皮埃尔·德福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然发生深刻变化。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单个欧盟成员国已经无力应对世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欧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大国打交道时,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此外,欧洲也需要形成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欧盟的未来需要超越民族国家,需要朝“民族国家联邦”方向努力,但各成员国的现行政治体系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权力过渡”。在他看来,“这正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大挑战。”
(驻比利时记者 张 亮 孙天仁)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0日 03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