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新书《说不尽的外交》是他第一本写外交题材的书,在书中,李肇星回忆了战争年代成长的特殊经历、北大求学的时光以及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来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其中不乏中国重大外交事件决策和谈判过程细节的披露。
为了这本书,李肇星前后写了3年,在他看来,“感觉比较满意的就是说的都是真话,至少在我知识范围之内是真话。有时候说真话不容易,你以为是真话也不一定,我是尽量说真话。”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在山东胶南。195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求学。朱光潜教授、李赋宁先生和普通学生一起排队的情景他至今难忘,“北大给我无声的第一课是使我知道了我自己多么无知”。
“中国孩子平均有永恒记忆的年龄是大约4岁,4岁之后发生的事能记一辈子。”李肇星4岁的记忆是:为了躲避日军,跟着母亲躲到玉米地里,母亲捂着他的嘴,怕他叫、怕他哭,不让他发出声音。他第一次听见外国人说话,是日本人的“哇啦、哇啦”。
“当时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我的家乡不用再经历这种事?’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我的梦想。实际上就是希望家乡能够不受外国的侵略,一个男孩应该有哭的权力、有叫的权力,就这么简单。”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相信,“一个人的梦想应该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社会性质的,只有祖国解放了才有你的有尊严的好日子。”
1964年中法建交,这一年李肇星刚到外交部工作。周恩来总理指示选一批懂英文的学生去学法文,其中就有李肇星。在外语学院的第二年,院领导表示,1966年下半年会公派他们去法国巴黎或瑞士日内瓦留学。结果这次留学计划又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李肇星去乡下劳动、在部队锻炼,陕西、湖南、广东、河北,他去了外交部所有能安排的地方,然后去了非洲。这一番周折坚定了他关于个人梦想和祖国命运的论断,“你可以做梦,但是那个梦想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历程”。
虽然多有磨难,李肇星还是希望通过自身经历向年轻学子传达:人要忠诚于祖国。“为什么要忠诚于祖国?很简单,就是因为祖国有伟大的人民。”(陈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