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清
年已七旬的叶金书,是青田县季宅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连续12年被评为县优秀人民调解员,先后两次被评为省优秀人民调解员,1次荣获全国优秀调解能手。
说起做调解员,叶金书觉得是一种缘分。他曾经当过民办教师、村干部,也在乡镇企业干过,看到一些家长里短的纠纷,只要能帮得到,他就会上去劝和。看到自己的调解可以让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群众握手言欢,让紧张的邻里关系变得和睦,让乡村变得更加和谐,他对调解这份工作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调解,在一些人看来,就是简单的劝解。但叶金书却认为劝解远远不够。他告诉记者,从字面上理解,“调”,左边是言右边是周,意思是言语要周到,就是既要讲法律、讲政策、讲规定,也要讲乡情、讲民情、讲人情,事实要讲清楚,道理要讲透彻;“解”,可以说是拿“法律的小刀”去割“牛角”,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解开心结。
这些年来,叶金书一直在寻找和摸索,试图找到调解的平衡点。有一次,一群村民心急火燎地跑来找他,说乡里有个陈老太以高利贷的方式,向200多位村民借了200多万元还不了,有些村民为此跑去上访。叶金书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借款对象大多是老人,这些钱都是他们卖菜、卖土鸡蛋赚来的辛苦钱,还有些是老人的养老钱……他又赶到陈老太家,发现老人身患癌症,已经没有偿还能力了,不过,她的3个儿子,一个在单位上班,两个在国外,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怎么办?叶金书把陈老太在国内上班的儿子作为主要调解对象。经过多次努力,陈老太的这个儿子率先兑现了还清一部分债务的承诺,被借款的村民也作出让步,同意分期拿回本金。
从1976年开始做调解工作,30多年来,叶金书经手调解的2000多个案子,没有一起双方反悔的。他说,调解没有什么绝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放透明,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调解中来,把双方当事人的亲友、村干部和其他知情人士都聚到一起,道理总会越辩越明。同时,大家一起见证,既可以评理、作证,又可以上一堂生动的“普法宣传课”。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叶金书总结了一套农村矛盾调解“土办法”——早介入、清现场、明是非、解怨恨、重结果。
叶金书今年71岁,家里人都劝他好好休息,安享晚年。可是,村民一有事情就来找他,他就停不下来。他说:“只要有群众需要我,我还会一直努力做下去。”
相关专题 |
· 致敬基层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