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拨云寻意古道 倚树听韵流泉

“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2013年12月12日08: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沙博理

天地如逆旅  心安即吾乡

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院门“吱呀”一声开启,走出一位满头华发、高高鼻梁的老人。他拄着拐杖,绅士地向来访的客人点头致意,并诙谐地笑道:“女士们今天都很漂亮嘛!”

这便是98岁的翻译家沙博理。他领着客人,穿过栽有月季与紫竹的庭院,径直走向里面的小屋。进门脱外套时,沙老不无得意地说:“你们今天要来,我特意穿了礼服。”仔细一看,他着一件米色衬衫,罩一件蓝色坎肩,显得气色很好。

在家里,沙老会颇有兴致地向客人展示“宝贝”,有时是一个罗盘,有时则是一个衣柜。他打开衣柜门,里面摆满的竟是各种图书,原来,衣柜已被他自己改造成了书柜——这是一件让他颇为得意的创举。客人告诉他:“想象力倒不错,只是衣柜恐怕受不住这么重的书。”沙老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可没过多久,衣柜的板子果然塌断了。

沙老家里放着不少中英文旧书,里面有他翻译的作品《我的父亲邓小平》、《水浒传》等,还有他撰写的关于犹太人在中国的专著。由他翻译的《水浒传》广受赞誉,被认为达到了信、达、雅的完美结合。沙老一生笔耕不辍,直到90多岁,依然想着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两三年前,他还想要翻译金庸小说,可惜后来一查,金庸小说都已有了英译本,这才作罢。

沙老的生活有些“洋派”,午餐很简单,且自己动手:一个人站在冰箱前的橱柜旁,用吐司机烤两片面包,夹几片培根、几片生菜叶,一杯咖啡,有时是一杯啤酒。但同时,他又对豆浆油条、芝麻火烧这些老北京味儿情有独钟。这个月将迎来他的生日,问及他想吃什么,沙老笑道:“吃什么都没关系,只要不让我讲话,朋友们坐一坐,就可以啦。”

这位来自美国的老头儿,一生有着不少传奇。他生于纽约,参加二战,做过律师,最后却与中国结缘。他醉心于古老的中华文化,说自己有着龙凤情结:“凤”当然是指他的妻子凤子,一位美丽的中国女性,帮助他走进了中国文化;“龙”则是指“中国”。31岁时一脚踏入中国,他便把生命的根扎进了这片土地。半个多世纪风云激荡,有人劝他回去,他总是摇头——中国有他的爱人,有他的朋友,有他喜欢的传统文化,这些都已经化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后,沙老回了一趟美国探亲,原定的假期还没休满,又匆匆回来。对在中国呆久了的他来说,美国生活反倒显得有些不适应。回到北京,他感到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沙老笑意融融的脸上,窗户之外,小院温馨静谧,几株紫竹在轻风里摇曳,与它们的主人一道,尽情享受这静谧绵长的时光。

(张  健  金  之)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