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庄
纳雍县新房乡后寨村一位农户办的酒宴被遣散
在整治现场加强宣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食品卫生
召开党政联办会研究整治请酒风
本周,我们为读者朋友推出一期禁酒报道。
自古,中国乃礼仪之邦,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文化源远流长。
但凡事总有个度。缺乏规范的请酒之风,到如今似乎已成为排场摆阔的推手、攀龙附凤的载体、危机公关的信使、提拔升迁的敲门砖……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之间,不仅导致了酒席中的浪费,还衍生出饭桌上的腐败。源自民间积淀的礼尚往来,因其“往”得太滥,“来”得太烈,以至泛滥成灾,变质变味,沦为不正之风的始作俑者。
地处僻壤的纳雍县新房乡,原本正常的礼尚往来,日渐演变成无法承载的人情负担。不是说来而不往非礼吗?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有条件的,摆开阵势,什么迎亲酒、满月酒、生期酒、升学酒……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摆酒,实在想不出招就摆个“无事酒”也要敛财。这样酒,那样酒,三回“酒”转,转了这家转那家,跑折了腿,跑昏了神,跑得个囊空如洗,跑得个大地蒙尘。衣袋里的钱“转”进了摆酒人的腰包,“因酒返贫”成为山里人家摆脱不了的魔咒。
所幸,乡党委政府拿出禁酒“铁规”,及时制止了这种乱象,还山村一片清明……
有一首歌叫做“爱拼才会赢”,唱红神州大地,经久不衰。
地处纳雍西南边陲的新房彝族苗族乡农村,民众争相“传唱”的却是“爱‘办’才会‘盈’”。回荡在全乡25个村153个村民组1万多户农村家庭中的“新房民歌”,依然经久不衰!
曾几何时,操办酒席,悄然成为大山深处彝乡苗寨部分群众笃信不疑、你追我赶的“致富秘笈”。孩子升学,办!满月结扎,办!出院出狱、立碑迁坟,要办!母猪下崽、尿尿在床,接神跳菩萨,还办!婚丧嫁娶,大办!……办的酒席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次数频率攀升,档次规格剧增。请吃者“戏法”多变,你方唱罢我登场。原本正常的礼尚往来,日渐演变成无法承载的人情负担。一些碍于情面苦苦支撑的人们,渐次被逼向“因酒返贫”的深渊,谈酒色变,苦不堪言!
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奢靡之风,攀比蔓延!此“风”不止,“树”能静焉?今年8月,纳雍县新房乡党委政府在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抓住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整顿“四风”契机,审时度势围绕为民减负、改善民生目标,在全县首开先河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狠刹!
“酒席”琳琅满目民众应接不暇
“老人,你抱两个鸡来卖?”
“不卖不行啊,这个月有5台酒,娃儿些打工去了,两个老人在家,不得钱吃酒喽!”
“你吃的是哪些酒?”
“一台进火,一台剃毛头,一台做生,一台做手术……多得很喽,一年到头都在吃!”
“那你不吃不行吗?”
“不行啊,经常走起的,不是亲戚就是团转人。”
这段简短的对话,发生在今年5月的一个赶场天。对话的两人,一个是新房乡党委书记王瑞岗,一个是年逾古稀的陈老太。她说的“台”是“家”的意思,“进火”、“剃毛头”、“做生”、“做手术”分别指搬家酒、脱白酒、祝寿酒、结扎酒。这段简短的对话,让王瑞岗陷入久久的沉思中。
“新房的酒席太多,三天两头都在办,我们老百姓吃不起啊,政府能不能管一哈?”也是5月的一天,乡长刘鑫的手机“爆”出的这条村民们共同的心声,让他接连好几个晚上没睡好。
对话,短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却都是为的“同一首歌”。
5月底,书记、乡长一碰头,就把整治农村大操大办、乱办滥办酒席的“议题”提上了乡党政联合办公会。13名党政班子成员,两个多小时各抒己见,最后共同结论:先由乡纪委牵头,党政办配合,深入农户调研,提出可行性方案报党委政府研究。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调研组顶烈日,冒风雨,跋山涉水800余公里,走遍全乡25个村153个村民组,调查3000多农户,走访干部群众15000多人次。
面对调研组,老百姓争相围拢过来,大倒“苦水”:
“这年头不晓得咋搞的,有理无理都在办酒!有事办,无中生有也在办,好烦哦!”
“一年到头月月有酒,碰上黄道吉日,一个月要吃出十几二十家来,实在吃不起啊!”
“寨子头哪家都在办酒,一台酒起落就是两三天,太耽搁人了!”
“娃儿些都出门打工去了,你不帮他们吃点酒搁起,以后我们老人百年归天,哪个来搭把手送上山?”
林林总总的农村酒席,令调研组瞠目结舌——
名目:除婚丧嫁娶外,还有满月酒、手术酒、生日酒、脱白酒、搬家酒、开业酒、参军酒、退役酒、升学酒、谢师酒、出院酒、出狱酒、过关酒、搭桥酒、立碑酒、包坟酒、迁坟酒、做斋酒、接神酒、跳菩萨酒,等等,不下50种!
花样:结婚,初婚、再婚、复婚都要办;盖房,一层、二层、三层各年办;生育,一孩、二孩、三孩满月分别办;升学,中考、高考都在办。还有租门面做生意的、装修厨房猪圈的、假借侄女出嫁的、租赁小姐“结婚”的、佯装异地购房的、崴脚扭伤腰杆的,甚至“什么也别问,就是办酒”的,这酒那酒,不一而足!
频率:一年一办,一年两办,甚至两年三办的,比比皆是!
规模:普通人家酒席一般80桌左右,比5年前翻了一番!稍微“像样”的人家100桌以上,高的达180桌!
档次:每桌16到20个汤菜,全鸡、全鸭、全鱼、全虾、全螃蟹,应有尽有,投资150到250元,高的达380元!
场面:租用高、中、低档车辆8至30辆,排成长龙,占据半条街道或村组道;烟花几十箱、爆竹几十上百挂,昼夜燃放,响彻云霄!“簿”上有名的吃请者一般在300到600户之间,收礼3万至6万元;多的有800户甚至1000户,收礼高达20万元!
吃请:无亲无故的最少送50元,亲戚朋友至少送100元,关系近的至少送200元,关系特殊的亲戚朋友至少得送600到1200元,高的四五千元!
“若是嫁姑娘、接媳妇或老人过世办一下还好理解,一些乌七糟八的酒,真的办得太龌龊了!”一直靠杀猪卖养家糊口的木沟寨村王家寨组村民郭太军说,“有的三番五次的办,不去吃又脱不下人情,去吃呢又耽搁做生意,钱少了还送不出手,鬼火戳!”
这样酒,那样酒,疲于应付的酒席名目越立越多、花样越翻越新、频率越攀越高、规模越做越大、档次越提越升、场面越比越阔、吃请越来越难,让乡村干部群众忿恨不安又困惑无奈。
“酒账”触目惊心 干群苦不堪言
“不吃吧,不好开展工作。吃呢,一年万把块的工资剩不了几个。”新房乡滥坝村支部书记郭桂祥一脸无奈,“群众更老火,一年到头打工挣回万把块钱还不够吃酒,只有靠喂猪、养鸡、撮包谷卖来吃酒!有的甚至拿政府发的低保金、养老金去抵‘酒债’!”
三岔河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花甲老人说起自己的吃酒经历,不住地摇头:“我的一家亲戚,2009年5月间办结婚酒时媳妇肚子已经挺起来了,到10月间生了娃儿又办满月酒;第二年、第三年接到又办了两回满月酒。去年结扎又办手术酒。我都遭了5台了,花了3000多元!听说明年还要剃毛头,唉!”
人情客往较宽的后寨村民王瑞华说,他家年均至少要吃100台酒,每台礼金最少100元,一年将近要“送出去”2万元。碰上五一、国庆、元旦等“好期辰”,一天就有十几台,一家三四个人兵分几路都跑不周,还要请人“代吃”或“补冷酒”。
“我结婚办过一次酒,到现在快20年了再没办过。但20年来我‘吃酒’的钱少说也有15万,差不多是我这些年工资收入的一半,够一套房子的首付了!”言及吃酒,一位乡干部感慨颇多。
“企业不喜欢用本地民工,主要也是缘于我们当地办酒泛滥。像营盘、以角一线在煤矿上班的村民,只要寨中有人办酒,都要请假两三天去帮忙。井下一些特殊岗位无人替代,常常导致企业生产延误,引发矿群纠纷。”分管安全工作的乡党委副书记王鑫说,“耽搁两三天,村民个人收入减少五六百元。一年下来每人少收入将近3万元,加上吃酒的钱,损失近5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啊!”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乡长刘鑫算了一笔细账:每个村一月平均只算5台酒,全乡25个村一年至少有1500台。按每台1.2万元计,总投入高达1800万元!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就算吃50台酒,每台送礼100元,就要额外支出5000多元,相当于2012年人均年纯收入3910元的基础上“透支”1000多元;全乡1万多户要“吃掉”5000多万元,够建几所漂亮的学校,够修几条像样的公路了!
“乡村干部多少还有两块工资领都喊抓打不过来,想想我们的‘衣食父母’有多难啊!”王瑞岗痛心疾首。
往昔,“人情不是账,去了就别望。”一句常言引领人们沿着“礼尚往来”的路径一路行进;而今,“三年不办酒,强如着贼搂。”一句广泛流传于新房民间旮旯角角的顺口溜,不经意间成了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冠冕借口,助推“人情宴”背后的经济债台日益高筑,不少长期吃请者因此走向一去难回的返贫之路,苦不堪言。
“酒规”应运而生 百姓拍手称快
2008年,纳雍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禁大操大办酒席的有关规定(试行)》,对遏制干部职工大操大办酒席风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并长期坚持下来。然而在广大农村,群众大操大办、乱办滥办酒席之风却此起彼伏,日趋蔓延。
“为什么干部不能办,群众可以任意干?”
“你们乡政府什么都在管,为什么不管一哈乱办酒席?”
“希望乡政府赶快拿一个办法出来,我们真的吃不起了!”
“伤不起”的呼声,把乡决策者们推到了整治农村泛滥酒席的风口浪尖上。
民意大于天!刹住办酒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切实减轻干部群众的经济负担,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势在必行!
又一轮党政联合办公会上,同一个屋子,同一个主题,同一班子人,展开“唇枪舌战”,发表不同见解。
“农村酒席泛滥,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干部群众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除陈规陋习,切实为民‘减负’,引导百姓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集中精力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作。”王瑞岗首先发话。
农村酒席因何如此泛滥?刘鑫分析说,一是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封建意识根深蒂固,陈规陋习世代相传;二是经济利益驱使。一部分人视办酒为发家致富的捷径,屡办不疲;三是传统的“礼尚往来”被歪曲。觉得吃多了送多了,也要设法连本带利收回来;四是攀比心理作怪。你办一台,我回敬你一台;你办15个菜,我办18个;你有钱办,我没钱贷款也要办;你收5万,我要收8万;你家请6辆车,我租也要租12辆……相互攀比,规模越攀越大,档次越攀越高。铺张浪费,奢靡不止!
“偏远山村群众致富难,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酒席泛滥!”
“整治乱办滥办酒席行为,严格申报审批。”
“从食品安全检查入手,对‘三无’、过期、伪劣食品一律按有关规定没收、销毁。”
“指导各村将制止乱办酒席行为纳入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参与,自觉抵制,互相监督。”
三番五次讨论,反反复复研究。8月初,旨在规范农村办酒行为的20条“铁规”——《关于狠刹乱办滥办酒席风的若干规定(试行)》印发到25个村,同时要求各村参照“铁规”迅速制定相关村规民约,在村务公开栏张贴,上报乡党委政府。
与此同时,宣传车巡回各村开展宣传,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团员组干会议、村民组群众会传达贯彻,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到户,签订廉政承诺书,公布举报电话……“铁规”迅速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不准办酒了?这个文件好,就是看执行得了不!”
“太好了,早就该整一整了!”
一时间,“铁规”引发热议,反响纷至沓来,群众拍手叫好,表示坚决拥护。
“酒风”不再劲吹 农村文明和谐
迈出了“顺民心”的第一步,乡党委政府不敢小觑群众的质疑、等待和观望,努力用行动书写“达民愿”的坚实步履。
9月8日,滥坝村郭某第一个闯红灯操办搬家酒,立即被执法组叫停。
同日,操办同类酒席的木沟寨村彭某某闻风而止,主动遣散所有客人,关门闭缝,庭前冷清。
傍晚,执法组返乡途中突然接报:三岔河村向某某次日要操办出院酒。工作人员立即前往下达“违规操办酒席预警通知书”,责令其停止办酒行为。第二天一早,举报又称“向家还在大势操办”。执法组20余人立即赶赴现场,疏散了帮忙的人。乡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对“三无”、过期、伪劣食品进行封存、销毁,不听劝告的向某某“敛财梦”就此破灭。围观群众“窃窃私语”:这一回我们打脱了,不着送钱了!
两天“拿下”三台,群众看在眼里,赞不绝口:“搞得好!一直搞下去,松多了!”
“绝对不搞一阵风!一届接着一届干,直至形成淳朴的社风民风!”乡党委政府斩钉截铁。
巡查,举报,执法,前赴后继。10月16日,卢家营村朱家寨组朱某某,收到“违规操办酒席预警通知书”后,拟于次日操办的剃头酒立即“打住”; 10月25日,滥坝村康家寨组康某某声东击西,“地下”操办搬家酒,照样被查获。三个月来,后寨村李家寨组村民周某某操办的生日酒、得勒科村何家寨组郭某某的手术酒、卢家营村包包营组李某某的剃头酒、长沟村余家寨组戎某的假婚酒等268台违规酒席相继被劝阻。初步估算,请吃者“减收”、吃请者“节支”各530余万元。
影响,感化,震慑……听到风声,后寨村前寨组龙某某的跳菩萨酒、滥坝村郭家寨组文某某的祝寿酒、黄家屯村龙某某的结扎酒先后主动放弃。三个月来,村民主动放弃办酒415例。初步估算,群众“增收”18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准办的婚嫁酒群众积极配合,主动提供相关证件向乡村两级逐级申报审批。
而今的新房,“不准办、不敢办、不能办”已在广大村民中形成共识,大操大办、乱办滥办酒席行为有所收敛,乡村干部腾出时间抓工作,农民群众“腰包”不再往外“掏”,陈规陋习日渐隐退,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