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碾庄圩战斗:血染的胜利

2013年12月10日16:5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48年11月初,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联合进行淮海战役,将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意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随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赢得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邓小平也因此书写了他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碾庄——原本默默无闻的一个苏北小镇,也因为淮海战役第一次大规模的围歼战发生于此,而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10月25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通过实地采访,感受65年前由邓小平等人统一领导、粟裕具体指挥的碾庄圩战斗。

从徐州驱车往东走50余公里就是碾庄镇,徐州到邳州的公路穿镇而过。进入碾庄镇后,继续往东到徐邳公路的南侧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纪念碑,这就是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碑。陪同采访的碾庄镇宣传委员刘柏忠告诉记者,纪念碑所相对的公路斜对面,就是当年华东野战军攻入碾庄圩的南门。在整个碾庄镇,淮海战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甚至连镇上的主干道也被冠名为解放路。

“碾庄圩战斗打得好艰苦!”刘柏忠说,他的舅祖父郁增俄(今年春去世,享年99岁)曾亲历过碾庄圩战斗,多次向后人讲述过战斗的惨烈。站在碾庄圩战斗纪念碑后的烈士陵墓前,刘柏忠向记者转述了当年郁增俄讲过的战斗故事。

1948年11月,黄百韬将其兵团部设在碾庄圩,其属各军配置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在黄百韬来之前,李弥兵团就留下了许多构筑完善的防御工事,加上碾庄圩两道宽约10米的壕沟,以及沟边厚厚的用来挡水的土墙,黄百韬坐地死拼,使碾庄变得易守难攻。几天下来,华东野战军收效不大,还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当时,年轻的郁增俄是邳州市车夫山镇山南村村长,加入中国共产党才两年。眼看部队的伤亡越来越大,按照上级指示,郁增俄将镇上的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担架队,在夜间抢救战场上的伤员。尽管担架队并没有直接上战斗一线,但死亡一直伴随着队员们。

一天晚上,郁增俄和一名担架队队员抢救了一名伤员,像往常一样,又冒着生命危险,将伤员送去紧急治疗。途中,郁增俄突然感觉担架一沉,他回头一看,只见队友已经被流弹击中头部,鲜血直流。他赶紧放下担架,将队友扶住,不料伸手一探,发现队友已经牺牲。眼见情况紧急,郁增俄来不及掩埋队友遗体,只能强忍住悲痛,默默鞠躬后,将伤员背起来,在流弹的“呼啸”声中拼命奔跑。郁增俄顾不上多次被树枝刮破的腿,一连跑了20多公里,终于将伤员送到安全地带。

这样惊心动魄的救人经历,一直持续到碾庄圩战斗结束。战斗的残酷,也给郁增俄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年大战后,水沟已经被尸体填平。”刘柏忠回忆说,在他小时候,郁增俄常常指着碾庄的护圩河告诉他们这些晚辈。在历经十余天的惨烈搏杀后,直到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的指挥部终于被攻破,黄百韬身亡,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参战部队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兵团。它的覆灭,使淮海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党军在这场大决战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碾庄圩战斗成为淮海战役最重要的一战。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以伤亡2.8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全歼敌军12.5万余人。据统计,仅邳州籍将士,就有1632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如今,碾庄镇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正不断朝着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碾庄而努力奋斗。2012年,碾庄镇GDP收入30.3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2.58亿元,人均收入1.26万元。刘柏忠说:“烈士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我们只有加快发展,用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向烈士们报喜,才能告慰英魂。”

(责编:石国庆、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