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艾滋病人病死率已降至20%以下

记者观察:“零”艾滋,全球在行动

记者  韩晓明

2013年12月04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护人员接诊艾滋病病人时,不再身穿五六层隔离衣裤、戴四五双手套……而是和做普通检查、注射时一样

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报告称,洛杉矶出现了5个患上罕见肺炎的病例。几周后,又有26人患上了这种肺炎和一种非同寻常的癌症。经过科学家研究,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上正式命名这种病症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和艾滋病病毒的复杂,人们未能认识到此病的传播速度之快,当然也没能找到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艾滋病从非洲、美洲等高发地区迅速蔓延至全球所有国家,造成650万人感染,250万人死亡。艾滋病在人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可怕,并被扣上了致死性传染病的帽子。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排斥,不仅针对病人,还牵连到了艾滋病的研究者和医疗工作者。

1985年,我国确诊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当时的人们对艾滋病不仅闻之色变,而且避之唯恐不及。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在1990年曾参与救治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人,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当时就连医护人员接诊艾滋病病人时,都要身穿五六层隔离衣裤、戴四五双手套,头上捂得只露出两只眼睛,还要带上护目镜。听到病房住进艾滋病病人的消息,病人更是纷纷要求出院,生怕被传染……

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将这一世纪瘟疫变成了可治疗可控制的传染病。截至目前,医学界已经研制出30多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目前,艾滋病病人病死率已从近100%降至20%以下,艾滋病也由致死性疾病慢慢转为和病毒性肝炎一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对艾滋病原理的完全了解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已经使医护人员摆脱了过去沉重的压力与负担。赵敏向记者表示,护士们现在为病人做检查和注射时,不再像最初那样戴上厚厚的手套,而是和做普通检查、注射时一样,这样不仅更加准确,也给病人带来安慰。“医生和病人都在共同经历,时间长了,了解了,也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如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艾滋病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从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行动计划,到扩大宣传力度,艾滋病的社会认识和采取的相应政策正在实现从抵御关系向协作关系的转变,从“以病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金雪、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