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庆伟
在革命圣地延安,一所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正在蓬勃发展。
学院位于延安市西北川风貌协调区,青砖、灰瓦,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红色符号,构成了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的建筑风格,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体现了民族风格、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协调一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坚持教学培训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成长服务,大力实施“特色立院、质量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党性教育新路子。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0余期,培训干部4.6万人次,为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任务,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发挥了应有作用。
资源挖掘“延安视角”
延安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是学院的立身之本。现有资源主要分为四大类,即革命旧址、历史文献、红色记忆和社会实践资源。针对不同资源特点,学院以多种视角、独特方式进行开发,逐步形成了主题明确、相互支撑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视角一:现场教学资源。革命旧址旧居和社会实践点是学院开展现场体验教学的课堂,是学院彰显教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革命旧址旧居和社会实践资源,学院坚持“一点多题”和“一题多点”的思路,注重在拓展外延、深挖内涵上下功夫,开发了73个现场体验教学点、54个社会实践教学点,逐步建立完善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点布局。
视角二:口述历史项目。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学院于2009年启动了《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采访和制作项目。该项目采用现代电视传媒手段,通过采访健在的延安时期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力求以大量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和情节,再现党在延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决策,从独特的视角反映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程及其培育形成的伟大延安精神。截至目前,共采访了1000多名老红军、老革命,制作了《南泥湾》等4部教学专题片,出版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等2本教辅图书。
视角三:文献延安项目。为了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党史党建研究的针对性,学院决定收集整理延安时期图书、文献等纸质资源,建立延安时期的特色馆藏,努力使学院成为国内外资料最完备的“延安学”信息资料收藏中心和研究交流中心。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已拥有图书存量28000余册,文件、信函、日记等文献资料500余份。此外,学院积极与中国版本图书馆开展合作,建立了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分馆。
视角四:视听延安项目。建设视听延安项目,主要是着眼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面向全国收集延安时期的视频资料和反映延安岁月的影视作品,通过现代多媒体视听手段,真实、立体地还原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革命伟人的个人魅力和领袖风采,使学员能够身临其境,产生触摸历史的感觉,以此激发学习热情,深化教学效果,打造独特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视角五:延安红本项目。“延安红本”以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书刊、图片、影音、旧址旧居资料等历史资源为主要内容,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整理转化,形成包含书籍、图片、影音、旧址旧居介绍和口述历史资料五大类别,集在线阅读、视频教学、远程授课、上网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教辅电子读本。目前,第一批“延安红本”已制作完成,作为数字化教学的新载体正在学员中逐步推广使用。
视角六:案例征集项目。为了系统总结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推进群众路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创新,学院与人民日报、人民网合作,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案例征集主要通过报纸、网站等渠道进行,并注重发挥学员作用,采取主动约稿、学员推荐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截至目前,已征集到200多个典型案例,为学院群众路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开展相关专项研究积累了鲜活素材。
教学培训“延安模式”
办学要体现特色,是中央对学院的一贯要求。办学过程中,学院努力在课程建设上把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在教材建设上凸显革命历史的“闪光点”,在教学方法上寻找激发革命激情的“切入点”,逐步形成了党史党性党风教育同步进行,短期培训和专题研究融为一体,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培训“延安模式”。
在设计特有的品牌课程方面,确立了“一条主线、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一条主线”,就是以党性教育为主线;“四个方面”,就是政治信念、执政思维、历史眼光、优良作风。围绕教学新布局,确定了理想信念、思想路线、历史认知、宗旨意识、作风养成、民主政治、价值认同、廉洁自律、政治纪律、党性实践10大教学模块。以教学模块为引领,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目前已开发76门课堂讲授课、77门现场体验课和9门社会实践课,初步形成了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体系。
在编写特色教材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规范教材类别,逐步形成主题凝练、思想深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特色教材体系。围绕教学模块建设,重点以建党以来特别是延安时期思想理论、精神作风、执政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编写基本教材。围绕教学模式创新,重点编写课程讲义,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以及讲解、点评及专题讲授文稿。围绕教学培训延伸,重点编写形式多样、专题化的系列辅助教材。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将群众路线、优良作风、党性实践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重点编写案例教材。截至目前,已编写6本基本教材、18本辅助教材、9本配套教材。
在运用特别的教学形式方面,突出现场体验教学,综合运用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学习党的历史与思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学员在学习理论中获得启示,在了解历史中锤炼党性。
在开展特色的训后延伸方面,积极推进训后“三个一”活动,要求学员训后汇报一次成果、主讲一堂党课、组织一次研讨,实现了学员向教员、阶段性学习向长期学习、个人受益向群体受益、院内培训向全社会辐射的转变,使培训效果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得到延伸。
学员对教学培训“延安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许多学员深有感触地说,在特定地点、特定历史场景中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党性教育,针对性、感染力、实效性都很强,是历次培训中思考最多、触动最深、震撼最强的。
培训管理“延安学风”
延安13年是我们党学风最好的时期之一。学院建在延安,始终把成为践行延安精神、弘扬优良学风的典范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坚持把学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用延安精神办学,用延安作风办班。党的十八大之后,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中央组织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九项规定”,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坚持“严”字当头,努力做到制度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把入学关、管理关和监督关,进一步完善学员守则、请假与考勤管理、学籍管理以及生活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注重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和自律作用,倡导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束之以规”和“束之以情”有机结合。
创新学风建设载体,发挥文化育人的“磁场”效应。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将“红色”元素融入培训管理全过程;针对培训主题精心策划学员论坛、学员讲坛、交流研讨等活动,围绕国际国内形势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举办报告,为学员搭建互相学习、增进交流的平台;举办红色文艺演出,放映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让学员感悟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强化督导机制,注重发挥各个管理层面的作用。实行领导干部跟班制度,安排部门以上领导干部全程参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制定《班主任工作指南》,对工作职责、管理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实行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学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查找根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新的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积极拥护和一致好评。学员对严格的管理没有感到是一种约束,反而认为这样有利于培育良好的风气。有的学员说,精彩的教师讲授、严格的学员管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学习,10天来,我们除了参加现场教学外,都没有走出校门,但并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觉得非常充实。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已进入依靠内涵式发展实现增长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干部队伍培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学院提出了建设党性教育名牌学院的战略目标。计划从2013年到2022年,利用10年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政治信念、执政思维、历史眼光、优良作风教育方面学员满意、同行认可、社会赞誉的一流干部院校;建设成为党史党建研究、延安精神研究、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研究的一流研究机构;建设成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破解党性教育难题的一流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