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重建信任需要形成合力
——监管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企业增加生产透明度,消费者要敢于较真
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还被列入良好表现一档,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较高,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世界中上游。
“虽然不能对这个排名过于欣喜,但这至少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有不错的基础。”罗云波说,重建信任是横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难题,但问题难解并不代表无解,打造安全饭桌、提升民众信心不能停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食品安全,重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赵立新说。他认为,重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关键是要让人们对监管体制有信心。监管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让企业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盲目造假、故意违法犯罪、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美国食品甚至被欧洲人看作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之后美国政府加强整顿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市场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渐减少。
重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除了政府监管外,也要靠企业加强自律。“坚守诚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业最大的投资。”赵立新表示,企业在诚信问题上做得怎么样,注定了企业会走多远。大企业作为市场主导者,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信任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消费者需要多点耐心多点理解,也应当积极主动加入这一民生工程。“食品监管也要走群众路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政府进行“权力监管”的同时,民众也可发挥“权利监管”的作用,这要求监管部门用“权力监管”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权利监管”,共同发挥好作用,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和监管过程的“透明度”,尝试建立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增加信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有效传播科学信息,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也很重要。从政府到民间都应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机构和平台,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尽管困难重重,但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王 珂 周庆华)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9日 17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