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刘邓首长在我家指挥定陶战役

2013年11月25日15:30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46年9月3日,定陶战役打响。战役打响之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张湾镇沙山寺村村民张名扬家里住进了两个解放军首长。直到1970年,张名扬的孙子张公任才知道,爷爷那些年经常提起的解放军首长竟然是刘伯承和邓小平——

10月18日,采访组走进张名扬家的土墙老院子,大杨湖战役(定陶战役)作战指挥室旧址的标识牌赫然在目。张公任和妻子郭爱琴从屋里迎了出来。

了解到我们的采访意图,张公任忙指着正房的房门说:“这里还和当年一个样,这门都是原来那扇。”

这是一个破旧的农家院落,但建筑用的泥墙、蓝砖、黑瓦,在当地已不多见。据定陶县党史委有关资料记载,这个指挥部的确切名称应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前线指挥部。在这里,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指挥大军,用6天时间歼敌4个旅共1.7万人,并活捉了敌人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

房屋的主人张名扬早已去世。张公任向我们讲述了他曾听爷爷和大伯张思敬讲了无数次的故事。

“爷爷是附近有名的中医,他常常骑着德国造的自行车上门给群众看病。”张公任透露说,张名扬不但是医生,还是地下党员。那一年9月初,四处行医的张名扬突然回到家,并让家人搬出去,把房子空了出来。不久,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家里就住进了两个解放军首长。“爷爷后来说,当时他和组织取得联系,得知解放军要在家里设指挥部。但他也不知道来的是哪个部队,哪个首长。”

“那时的沙山寺村是一个十分隐秘的村庄。村庄前有一大片芦苇荡,院墙都砌得高高的,村后是土山,发现敌情可以快速撤离。”张公任分析说,战斗开始前,第六纵队指挥部把这里作为前线指挥部。然而战役主战场转移到了5公里之外的大杨湖,为了方便指挥,刘邓首长就把指挥部转移到了这里。

张名扬家虽不富裕,但也有西屋七间、东屋四间、正房四间。“当年,正房就是作战指挥室——房子中间用秫秸秆编的箔子隔开,靠近屋门的墙上挂着作战地图,大堂中间靠墙放着一个没有油漆的破旧桌子,上面有两盏油灯和两部电话。”张公任指着院子里一个小屋子说:“两个操着四川口音中的那个矮个子首长就住在东屋。”

“爷爷是医生,当时负责给伤员动手术、看病、配药。”说到这里,张公任顿了顿,“当时小平患了感冒,但是没有药品,爷爷用偏方、草药给治好了。”

“那个时候,爷爷最担心的就是两位首长的身体。”张公任讲述说,当时,张思敬仅有18岁,负责指挥部所需物品的供给,因而时常进出指挥部。战役开始时,两位首长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屋里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张思敬给父亲说起这事,张名扬让他炖了一只鸡,给首长送去。鸡炖好了,两位首长却怎么都不肯吃。

“9月8日,胜利的消息传来,首长们激动得双手拍桌子,说‘终于胜利了’,然后沉沉地睡了一觉,叫都叫不醒。第二天,解放军离开村子,走的时候,首长送给我爷爷和大伯一把七八十公分长的钢刀,还配有刀鞘。”张公任告诉记者,刘邓首长用过的桌子,现在存放在位于菏泽市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那把钢刀后来也被爷爷上交给了国家。”

“来的时候,首长是骑的马,走的时候乘坐的是赵锡田的吉普车。”张公任说,当时解放军没人会开车,还是赵锡田的司机开着离开。

得知解放军要离开村子,远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烧起了开水,备好了干粮,在家门口等着。但他们没喝一口水,没拿一块干粮就离开了。

“解放后,爷爷去了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医院做医生。1964年,爷爷因病去世了,那时都还不知道两位是刘邓首长。”张公任话语里充满了遗憾,“直到1970年,解放军报来了两位记者到我家采访,我们才知道是刘邓首长到过我家。得知此事,我们非常激动,原来那个操着四川口音的矮个子首长就是邓小平!”

刘邓首长在村子里住过的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如今,沙山寺村人的生活比蜜甜,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好日子多亏了邓小平!过去吃的是野菜馍、地瓜馍,住的是破草房,遇到旱灾水灾,就得全家去逃荒。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过上了战争年代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张公任也骄傲地对我们说:“如今我是村里的小学校长,每一届学生,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刘邓首长曾经在我们村里指挥过战斗!” 

来源:广安日报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