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政策给了自由选择 上海未来“人口负债”或减轻

2013年11月25日14:33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政策给了自由选择,上海未来“人口负债”或减轻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

“二孩”延长“人口红利”?没那么简单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在进入一个拐点:尽管国家总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但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青壮年的劳动供给开始下降。此时推出“单独二孩”的政策,目标应该是想缓解中国劳动力人口即将下降的压力。不过,指望两个孩子来延长“人口红利”,没那么简单。因为,“人口红利”并不仅仅在于劳动力的数量。

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但中国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可能还在上升,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假如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足,那么也可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入手,简单说,就是一个人顶原来的几个人,劳动的产出效率提高,同样也能延长人口红利。

进一步说,单纯放开生育,增加人口数量,并不意味着人均生活质量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好坏基本取决于收入,而决定收入的关键因素,还是劳动生产率。再者,把一个人从小孩教育成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入很大,人口素养也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简单增加数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人口红利”的长期改善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生育放松、结构转型、素质提高。而后两者起到的作用,比第一个更加重要。我们不可能仅靠生孩子来实现经济总量增长,不能过度夸大生育政策的放开对中国劳动力的影响。在农业社会,由于没有技术进步,人口数量或许是最重要的问题。然而进入工业和服务业的时代后,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等因素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也能为这方面提供案例。比如日本,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老龄化明显,人口增长已经转为负值,但他们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化程度很高,生活质量仍可不断提高。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风笑天:

孩子多了,或可缓解教育焦虑

对普通年轻人来说,也许不会从人口发展、劳动力等宏观角度想太多,仅仅是从自己的感受、生活状况来考虑。政策允许是一方面,当事人会怎么选择又是另一方面,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我所做的独生子女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太大不同,比如一直被诟病的自我、任性等特点,非独生子女同样如此。这是相同的时代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共性。有些独生子女对家庭的责任感甚至比“非独”更高。

当然,一个人长大,比起一群人一块儿长大,难免还是会有些差异。比如说独生子女可能更加懒惰,从小被保护得太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即使长大后工作在外地,父母依然很担心,不让子女从事危险职业,对个人的期望值远远高于“非独”家庭。除此之外,整个一代人依然是共性更多。指望小孩多了以后,年轻人的习性和性格来个大逆转,不太可能。

从父母的角度说,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潜意识里总是想着——一辈子只有这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行为选择都会深受这条影响,做不到多子女父母的平常心。什么东西唯一了,心态就不同了。如果孩子多了,或许可以缓解目前的教育焦虑,“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种种教育怪相也许会缓解一点,父母的心态会放平一点。(记者 龚丹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