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为铸就人民健康梦保驾护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高雷

2013年11月21日16: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于凯 摄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于凯 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于2002年1月23日。11年来,中国疾控中心经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经历了重大疫情处置,逐渐认识和确立了公益性和专业技术性两个基本性质特点。中国疾控中心建设与发展现状如何?新时期将如何应对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中国疾控中心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疾控中心建设与发展现状如何?

王宇:今年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60周年,也是我国疾控体系改革的第10个年头。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了成绩、经验和不足,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国疾控中心经过10年的发展建设,在国家重点支持下,经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防疫、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危害评估;经历了重大疫情处置,如非典、H5N1禽流感疫情、H1N1甲型流感、四川资阳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新疆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处置,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大的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在这些经历中,国家疾控中心逐渐认识和确立了公益性和专业技术性两个基本性质特点。这一认识,现在也成为了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和专业人员的共识。在这种共识基础上,国家疾控中心与全国同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与沟通交流,国家疾控中心起着技术支持、指导和联合行动的国家队作用,共同承担着全国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在诸多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也越来越为公众所认可。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疾控中心在人才培训、科研能力、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内、对外培训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业务骨干;成功构建了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等合作为核心,以周边国家合作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基础,探讨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模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科研推动疾控建设,中国疾控中心在国家确定的艾滋病、结核病和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中,是作为全国疾控体系实施防制工作的技术牵头者,负责疫情监测、防治策略和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制定;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基于互联网的最大规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报告系统,并已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了10年,使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具备了实时了解全国重点传染病发生情况的能力;在新址一期工程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群,可以同时分别开展呼吸道、肠道和经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新发传染病的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10周年时,邀请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IANPHI)作为第三方机构对10年来的发展进行独立外部评估,评估报告称:我们应当祝贺中国政府支持和资助中国疾控中心的建设,使其在过去10年中成功实现了许多国家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疾控体系改革和我国政府投入疾控建设所取得的成功。

记者:新时期,面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威胁、慢性病负担的日益加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等诸多挑战,中国疾控中心如何应对?

王宇:在新的时期,我国正面临着疾病谱的重大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新生、再发的传染性疾病同样还是对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并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疾控中心也正在不断通过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对全国疾控体系工作的指导以积极应对复杂局势。我国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免疫规划从原来的5苗防6病扩大到14苗防15病,5岁以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到1%以下,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认定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疾病控制的典范,2012年我国疫苗可预防疾病总体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在应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方面,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司局的指导下,我们正在开展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研究;组织、协调、制定重要新发传染病应急预案、防控技术方案、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正如刚才所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达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实时分析,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基础上,建成以时空分析为基础的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可以对重要传染病疫情和聚集性病例进行早期探测、早期发现和早期控制;不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以流感为例,已建成包括409个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的流感监测网络,而且我中心病毒病所的国家流感中心也成为全球第5个流感参比实验室。在今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的流感实验室网络迅速响应,国家疾控中心很短时间分离出病毒,成功研制出实验室检测试剂并配发各地使用,为疫情控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与人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在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快速显著的变化,影响着健康状况,特别是造成各种慢性病的大量快速增加,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疾病负担。为了打好数据基础,我们开展了全国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慢性病能力调查与评估等工作,掌握全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和变化趋势,同时组织协调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山东减盐项目、脑卒中项目,积极推动慢病示范区工作。通过大量研究实践认识到,为了健康的目的改变人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单纯依靠宣传和健康教育,效果非常有限。现在正在对慢性病的防治技术重点与社会学专业知识整合,是这一领域新的发展动向。

针对各种健康危害因素,我们也开展了相应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记者:近年来,由于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疾控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面对如此的严峻挑战,中国疾控中心是怎样以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

王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领导下,中国疾控中心建立了专门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队伍。目前共建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共3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装配有应急指挥车辆、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平台等先进的可移动现场工作装备,具备在极端灾害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开赴现场,并在现场依靠自身后勤补给开展实验室检查、现场调查处置等一系列技术性和指导性工作。2010年玉树地震后,就是靠我中心的应急装备实现了在震后第一时间建立战地实验室并开展工作,开创了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在世界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先河,也为保障灾区公共卫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应急做得好,关键在平时。我们尽量在未发生突发事件时做好应急准备,通过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卫生应急相关现场和实验室技术水平;编制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应急预案,今年开展了一次人员和设备的内部演练活动;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工作,并安排专人对来自该监测系统的信息,以及通过媒体检索的信息、其它途径报告的信息、国际组织通报的信息等进行每日风险评估工作,对于重要信息开展每月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制定技术指南、开展专业培训、现场督导调研等方式加强对各级疾控中心和基层有关公共卫生机构的技术支持。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公共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疾控中心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到国际公共卫生救援行动中,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例如:2012年柬埔寨发生不明原因疾病后,按照柬方的请求和外交部、原卫生部的安排,我中心迅速派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专家携带相关仪器设备赴柬埔寨,很快帮助当地明确了病因,培训了当地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顺利的完成了对当地疫情处置工作的援助任务。为了积极参与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际联合行动,我们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支持中心和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赴非洲的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亚洲的巴基斯坦,与国际专家一起开展工作。

可以说我们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队伍是一支面向群众健康,实施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的优秀队伍,听从指挥、有奉献精神、讲求联合协作、吃苦耐劳、善长基层工作,是我国广大群众健康的保护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雷、姚奕)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