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图文:破除藩篱,城乡一体共繁荣

2013年11月14日17:02   来源:湖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图文:破除藩篱,城乡一体共繁荣

【百姓心声】

远安县芭芒店村李志望——

土地增值荷包暖

12日,远安县洋坪镇芭芒店村村民李志望正在自家的油菜田里补苗、锄草。他告诉记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就一直务农。“长在农村,也种了大半辈子田,感觉还真离不开土地……”今年55岁的李志望介绍说,自家的5亩水田,每年种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全家6口人的粮食绰绰有余。除了5亩水田,老李家里还有16亩山林。“三中全会公报提到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让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老李乐呵呵地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出台政策,让山区农民的土地增值,有更多的开发利用方式,进一步增加收入。

(记者 孟静 通讯员 曹登峰)

三和农机合作社宋林——

抱团经营天地宽

“三中全会召开这些天,我一直在关注。‘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说明农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春天,种田种得更有盼头。”蕲春县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林一脸欣喜。

“父辈们常说‘十年难发种田人’,一亩田搞到死也就出三四百块钱。”宋林就是不信邪,读了名牌大学选择回乡种田。四年的种田探路,摸爬滚打,让他深深体会到,农业出路在于规模化、机械化。

宋林的合作社,对流转来的5880亩土地直接经营。“农民加入合作社后,比自己单打独斗,土地附加值增长20%,甚至100%。”外出打工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他们可获得财产性收入,坐享土地租金。宋林坚信,农业路子会越来越宽。

“我相信,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全新的职业选择。”宋林说。

(记者 孟静 通讯员 陈钰)

湖北探索

鄂州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8年,鄂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该市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强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基层党建七个一体化,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新模式。

全域规划,建设组群式大城市。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鄂城经济开发区、花湖开发区、鄂城新区等7个新区为支撑、106个新社区为基础的城乡空间格局,推进66项公共服务下沉,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

建设农村新社区。规划将320个村逐步建成农村新社区。以清洁乡村为重点,推进美丽鄂州建设。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新社区的已达63个。

产业勃发,夯实农民富裕根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新扩建农村特色产业园区22个,兴办家庭农场160多个,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9家。

到2016年,鄂州城镇化率将达70%,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湖北极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职业农民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为规范家庭农场登记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省工商局联合省农业厅于今年7月23日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登记类型、经营范围等做了明确规定。家庭农场开办者登记备案后,可按有关规定申报享受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

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登记的家庭农场1291户。家庭农场已然成为我省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推动农户联合与合作,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全省合作社迅速发展,截至9月底,达到36354个,成员约285万户。

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857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17万亩;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0%、80%、90%;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58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