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在李家楼村的日子

2013年11月08日14:05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0月15日,迎着秋日的太阳,本报采访组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来到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李家楼村。1945年春,邓小平同志率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刘锡五、宣传部部长李大章等一大批领导及夫人卓琳共30多人,在李家楼村居住了一个多月。当时,小平同志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在李家楼村居住期间,小平同志组织召开了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大会,总结了全区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斗争工作,部署了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增产支前等工作。

虽说小平同志在李家楼村只居住了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但他那平易近人的风范和严于治军的作风,却在当地广为流传。“我住西屋就行了”

“呀,你们是小平同志的老乡呀?那么远来我们这里采访呀?小平同志来我们村时,就住在我二叔家。那时,我已16岁了,经常看见他到附近的东干城村开会。”15日下午,李家楼村84岁的村民李从周一见到小平同志的老乡,便热情地向采访组介绍小平同志当年居住在这里的情况。

1945年春,小平同志率部住进李家楼村。当时的李家楼是一个仅有400多人的小村,这里地势低洼、土地贫瘠、十年九淹,村民生活相当困难,但群众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当地颇有名气。

小平同志与夫人卓琳就住在李从周的二叔李捷三家里。那时,小平同志头戴一顶旧军帽、身披一件破大衣、脚穿一双土布鞋,与普通士兵没两样,但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异乎常人的神情,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不是“兵”,而是“帅”。

房主人李捷三热情地招呼:“首长,请往上房住。”

邓小平笑盈盈地回答说:“谢谢了。上房是老百姓家住父母、敬长辈的地方,我住西屋就行了。”

李捷三家的西屋是两间低矮的草房,大通间,两扇旧式木门,门楣低得出入都碰头。

李捷三一再礼让小平同志住上房,而小平同志却坚持不住,卓琳只好向房东解释说:“首长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到底,谁也扭不过,就这样吧!”

李捷三无奈地打开西屋,小平同志进去一看,四面黑黑的墙壁,窗户很小,地面很潮湿,但他却毫不在意,立即招呼大家收拾东西,并说:“很好嘛,不漏雨就是好房子。”

就在这间简陋的草房里,小平同志每天天不破晓就起床、夜深人静不熄灯,一张张报纸从他眼下掠过,一份份文件从他手中批转,运筹帷幄之中,指挥着千军万马,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人民军队爱人民”

据李从周介绍,一天傍晚,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李家楼村也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衣。紧张工作了一天的小平同志步出房门,准备到树林里散步,恰巧碰到两位住在后街的老农,气喘吁吁地挑着水从前街走过来。

“后街不是有水井吗?你们怎么跑老远去前街挑水呢?”小平同志关切地询问。“水井倒是有,就是井里的水……”一个老农话说了半截,摇了摇头,挑着水走了。

满腹疑问的小平同志便派人去查问。原来,李家楼村后街路南墙旮旯里有一眼水井,由于年久失修,井口上的砖已残缺不全,有一些南方来的战士以为是茅坑,在里面大小便,老百姓看见了,但碍于是子弟兵,谁也不好意思提意见,就都绕到前街去挑水了。

事情弄明白后,小平同志立即召开干部战士大会,组织大家重新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厉地批评了这种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他说:“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决不能危害群众利益,破坏军民关系。为了挽回影响,我们要给群众淘井。”

会后,指战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不到半晌工夫,水井被重新淘了一遍,涌出了清澈的井水,有的战士还带头喝了几口。

老百姓看到这种情况,无不感激万分,都说:“邓政委治军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真是人民的军队爱人民呀。”

“卓姨给我白馍馍”

“娘!娘!”房主人李捷三的小女儿旭霞一手举着一个雪花似的白馍馍,一蹦三跳地跑进屋来对她娘喊道,“卓姨给我白馍馍。”

这是咋回事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李捷三夫妇已过而立之年,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夫妻俩视她如掌上明珠,什么东西都想留给孩子。1945年春节过后,李捷三家里的囤底光了、面缸净了,地窖里那几篮子红薯就成了宝贝,夫妻俩谁也舍不得吃一块,一直存着。

一天,旭霞闹着说肚子饿了,她娘才从地窖里拿出几块红薯。看着手中的红薯,这位善良的农妇心里有了一个新主意。自从邓政委夫妻俩住进家里后,待女儿旭霞跟他们的亲生孩子一样,不仅经常抱抱、逗逗,还不时送女儿吃的,李捷三夫妇不知道怎么回敬邓政委一家。想到这里,旭霞她娘便麻利地拣了几块上好的红薯,洗净、擦干,叫旭霞给卓琳阿姨送去。

卓琳一看旭霞送来了红薯,十分高兴,但转念一想,不能随便要群众的东西呀。卓琳正在为难之际,小平同志从外面回来了,听了事情的缘由,笑着说:“收下吧,别负了房东的一片心意。不过,可别忘了礼尚往来。”

于是,卓琳就从自己的生活津贴中抽出一点钱,买了几个白馍馍,回敬给李捷三夫妇。旭霞双手举着雪白的馍馍,高兴得一蹦三跳,飞快地跑回家中。

采访组一行离开李家楼村时,该村村委委员李红泽介绍说,如今的李家楼村有1100多人,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目前,该村已被当地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会有更大的改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