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赵正永为《往事如烟——刘端棻纪念文集》写序言:记住往事

2013年11月07日14:50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记住往事

我来陕西工作后,一直在深入了解学习陕西的历史。陕西的老同志很多,他们为中国革命和陕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今天人们对他们中的一些同志认知渐渐模糊了。刘端棻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刘端棻同志是河北人,1937年底奔赴延安。他在陕北工作生活12年,始终献身于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鲁迅师范、关中师范、延安师范、边区师范、子长中学和延安大学工作或担任领导,为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作出过突出贡献。其间,他还作为习仲勋同志的助手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习仲勋同志生前为该校校史的出版写过一篇序言,他写道:“创办二师的刘端棻同志,不受旧教育框框的束缚,坚持马列主义立场和观点,从实际出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辗转陕甘,依托农村,因陋就简,坚持办学。以后历届校长也是这么做的。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刘端棻同志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陕西宣传教育战线工作,曾担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和西北大学校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是我省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刘端棻担任副校长、校长长达12年,曾对学校的改造和重建作出过重要贡献。

1992年12月,刘端棻同志因病去世。当我和一些老同志谈起他时,大家都还深情地回忆起和他在一起的时光、相处点滴事。我们纪念他,有两点不可忘怀:

第一,历史不可忘记,今天的教育是我们党创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革命的历史不容磨灭,我们的今天都是从昨天走来的。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应该是过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众所周知,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有几个主要传统,除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化传统和苏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外,在革命文化教育传统中以陕甘宁边区文化为代表占有重要地位。当年一大批我们党在延安创办的学校,成了全国解放后一些大学的前身,也成了我们国家一批骨干、知名大学的源头,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历史动力和精神养料。我们省的同志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十分珍惜和认真研究,继承、弘扬这一段历史和传统。刘端棻同志是陕甘宁边区教育界一位重要人物,研究这一段历史,我认为,必须要了解他。

第二,党中央和全国热血青年成就了延安热土,使之成为革命圣地。

我常想,当年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不仅陕西本地的同志,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志,成就了延安这个革命圣地。20世纪的陕北黄土高原,偏僻而贫瘠。当时延安这片热土,为什么会成为全国人民和热血青年心之向往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因为有了人民军队,因为有了忠诚于党和解放事业的陕西人民、延安人民。由此形成了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在当时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信念来自五湖四海的“延安人”身上,他们舍弃小我、献身大义,大开放、大融合、大进取,从而汇聚起了中国革命的强大洪流。刘端棻就是这么一位并非生于斯长于斯、但甘于将热血与汗水奉献于斯的“延安人”。今天我们缅怀像刘端棻这样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同志,重在从他们身上吸收正能量,作为自己讲党性、重奉献、正衣冠的一面好镜子。他们身上凝聚的延安精神不朽,他们为建设陕西、建设新中国忘我奋斗的革命历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只有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纪念刘端棻同志的文集,这很好。通过纪念他,重温陕甘宁边区红色教育的光辉历程,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砥砺前行,三秦大地会更加富裕、和谐、美丽。本书名为《往事如烟》,我希望我们要常记革命时期的往事,常记延安时期的往事,常记那些曾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出过贡献的人们。窑洞油灯之光、小米芬芳之香,念之使人眼前光明、心中香甜,往事并不如烟,前贤风范久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