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曼哈顿”,路过“威尼斯”,住在“维也纳”,吃在“荷兰村”……一夕之间,我们就被各种国际范儿的洋名包围了,仿佛不起个洋名,就显不出高端大气上档次。洋名泛滥的背后,是崇洋媚外,还是文化不自信,或者兼而有之?当然,更希望的是:洋名泛滥和文化自信毫无关联,我们想多了!
阻止洋名泛滥 重塑文化自信
□李绍飞
新中国成立前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很多商品中国没有能力生产,只能从国外进口,因此,那些舶来品名字前面往往加个“洋”字,譬如,洋船、洋车、西洋镜等,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洋火,一直到现在,国内一些农村地区还有这个叫法。
那时候,“洋”代表着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国人尤其是有钱人对于“洋玩意儿”偏爱有加,有的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民国时期的记者郁慕侠写了本书,名为《上海鳞爪》,里面对这股全盘西化的风潮狠狠地嘲讽了一次:叫起人来,满口“密斯忒”、“密斯”;写中国字,必喜横写;吃食水果,也要吃外国货;生病吃药,也要购外国药;连断了气直了脚,也要困一口外国的玻璃棺材,才觉心满意足。
如今,中国早已告别了那个洋货横行的年代,可奇怪的是,很多国产品牌仍然喜欢做个“洋马甲”。明明是“中国制造”,非要起个洋名字,从奶粉到服装,从化妆品到家具,不一而足。问题是,国货起个洋名字就解决问题了吗?就像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那样,“穿上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如果深入观察,洋名泛滥折射了长久以来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深深挫伤了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求路西方的思潮开阔国人视野的同时,也让很多国内精英沉迷于西方文化不能自拔。正如郁慕侠所描绘的民国上层社会图景那样: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菜不快,住非洋房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都统统西式是求。即使在东洋留了两年学的钱大公子这样的乡下土豪,一回到家乡,也要“手中拿着黄漆棍子,头上拖着假辫子,衣着不伦不类,说话怪里怪气”,所以阿Q称之为假洋鬼子。
现在,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政治影响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起步晚,力量薄弱,国内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之风仍然严重,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上层精英,认为“西方的月亮就是圆”的观念大有人在,言必“西方文明”,动辄“普世价值”,反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瞧不上眼。由此而观之,重塑“文化自信”迫切而重要。
对“傍洋名”大可一笑置之
□江宏
近些年,一些城市的地名为提高档次和知名度,玩起了国际范儿,热衷于给地方起洋名儿。一内陆省份更是多地出现“曼哈顿”等洋地名,搞得某省政府不得不专门发布政府令,叫停“一地多名、一名多写”,还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对此,有人认为立法禁止洋地名有嫌粗暴,更有观点指出:对于“洋地名”一刀切,是否也是一种不自信?
其实,地名傍洋,不可与理发店动辄名叫“某某丝”、楼盘动辄冠以“某某华府”等引为同调。毕竟,前者本着提高城市品味和知名度的宏愿,绝非只图一己盈利的小算盘,不用急着鄙视。至于将这场围绕地名的博弈上纲上线,提升到民族尊严和文化保护的高度唇枪舌战,也有些浪费精神和口舌。榜洋名是不自信,禁洋名也是不自信,这不是转圈儿跟自己为难么!
我们应该有自信的是,国人其实没那么容易被“洋气”唬弄了。就拿对洋品牌的态度转变来说,近些年,国人富了,越来越多地走出去,眼界开阔了,发现不少洋玩意儿其实都是“黔之驴”。一杯星巴克咖啡在美国卖12元人民币、在国内却要卖到21元,同样的商品,同样的配料,整整贵出了75%。
吊诡的是,这种在国外很“土鳖”的牌子,在国内却是高端和小资的象征。再比如国内随处可见的“加州牛肉面”,起初不少人争相掏钱品尝,尽管口味不比炸酱面好多少。等真的到了加州,才发现人家根本没这个店,所谓“加州牛肉面”完全是 “本土原创”。耐克的缩水、苹果的霸道、进口汽车的天价,诸如此类,让国人吃了亏,也长了见识,变得更加明智。“洋名目”在国人眼中早就淡去了神圣的光芒,不足为奇,反而还常常夹杂几分名不副实的疑虑。所以,今时今日,对于那些拎不清形式的“傍洋名”,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