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娣 刘庆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最近发生在湖南岳阳的一件事,让人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10月30日,湖南岳阳县筻口镇发生一起绑架杀人案件,3名儿童被杀害。面对悲痛欲绝的家长,当地有关部门拿出“善后协议”:给予每位遇难儿童家庭抚恤金10万元,付款方式是政府先给6万元,待家长将小孩尸体下葬后再付4万元。协议还规定:“除依法对(疑犯)张兴艳提出民事、刑事诉讼和可能的学校校车管理方面责任的请求,以后不得再找任何单位和个人麻烦。”
辖区内发生命案,当地政府能及时处理,并发放抚恤金,这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要将处理小孩尸体作为另外4万元到账的前提,怕人家挟尸要价么?为什么要人家签字保证“不再找麻烦”,想永绝“后患”么?这10万元到底是抚恤金,还是封口费?
家里死了小孩,家长肯定呼天抢地,悲痛欲绝,见到这种场面,任凭谁都难免心有戚戚,伤心落泪。可是,有关部门似乎“心硬”得很,听不到一句劝慰的话,却一直在精心算计着如何“断后”,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彰显了一种什么样的冷漠?
对待群众冷漠、冷血,这种现象越来越让群众寒心:摊贩都向城管下跪告饶了,有的城管还有心情嘻嘻哈哈,指指点点,拍照“取证”;一场车祸造成36人殒命马路,身为局长,却一点也不觉得伤心,还有心思背着手,挺着肚子,踱着官步微笑;烟花爆竹刚刚发生爆炸,场面一片混乱,百姓惊魂未定,有关部门却忙着对外声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死者家属情绪稳定”,难道这些干部是“特殊材料”造的,真的那么铁石心肠?
以百姓之悲为我之悲,以人民之痛为我之痛,这是党的干部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能够赢得百姓、凝心聚力的根本所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听民政部汇报全国各地灾情,当听到民政部讲一些山区穷苦极了,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总理当即难过得流下了眼泪;1999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到云南视察工作,当他深入昭通地区一户农家看到两间草棚里除了一口水缸,几双草鞋之外家徒四壁时,一向以铁面无私著称的总理面色凝重,双眉紧锁,双眼湿润;2005年1月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看望遇难矿工家属,当他听说了遇难的煤矿副总工程师牛铁奇的经历和遇难过程时,紧紧握着牛铁奇妻子的手,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这些都是见诸报端的新闻细节。试问:要说铁面无私,哪个干部能超过他们?可是,面对群众的悲与痛,他们没有“铁石心肠”,相反却热泪盈眶。为什么他们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他们对他们的百姓爱得深沉!为什么当前有的干部对待百姓感情冷漠?就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百姓,只有自己。在他们看来,百姓不是衣食父母,而是需要提防和“摆平”的对象,百姓再重要,也重要不到影响自身俸禄和官位的地步。如果能把百姓当亲人,或者发生事故的群众就是自己的亲人,这些干部还能笑得出来?还会说“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还有心思要求他们“不再找麻烦”?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似民间疾苦声。远在泰州兴化一条小巷里的郑板桥故居,尽管现在只是一栋低矮的瓦房,尽管交通不便,但时至今日,前往观瞻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门前的石板被踩得光滑圆润。什么原因?当然跟他作为扬州八怪的独特造诣有关,但更多的人之所以去,其实是表达着一种感情,是对这位“百姓县令”的敬仰与敬佩,是对官员总把民间疾苦声挂在心上的期待。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也是密切党群联系,带领号召各级党员干部真正把群众当父母、当亲人,以百姓之忧为己忧,以百姓之乐为己乐。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的诗说了一个朴实的道理: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会把他举过头顶!那些身患对群众情感冷漠症的干部,应该好好掂量这句话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