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
国企去行政化改革不仅要废除国企领导行政级别与形式上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且要下决心拿掉依附于行政级别的政策待遇。比如薪酬、住房、医疗、用车、通讯待遇,等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政府对国企去行政化改革作出周密的制度安排。
即将在本月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中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济政策变革,显示出中国共产党走继续改革之路的决心。消息人士说,为了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央领导层已经决定废除国有企业官员的行政级别。(10月29日新华网)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领导,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经营层,多由政府选拔和任命,按照相应级别享受公务员待遇。绩效考核也与公务员基本一致。由于国企政企不分,国企领导层的价值取向难免较多地考虑行政级别、政绩评价等非市场层面因素,对国企改革发展、兼并重组形成掣肘。
客观地讲,国企沿用行政级别与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象,与现在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国企沿袭行政级别实质是一种身份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机制上,不仅国企领导享受官员待遇,国企职工也比照公务员管理,把待遇与人捆绑在一起,待遇随人走,由行政级别“说了算”。单位内部“论资排辈”,按身份血统论英雄。不管工作岗位与工作绩效的大小,一概以身份、职务、级别、用工的形式来决定职工的工作报酬与福利待遇的分配。国企衙门风气浓厚,不少国企领导既保留官员身份又拿着老总绩效工资,享受着官员、老总的双重待遇。在官场与企业界可进可退、伸缩自如,俨然成了两栖动物。
消息说,国企将废除行政级别,实现国企去行政化,有利于焕发国企发展活力,规范国企领导身份定位,打破国企领导官本位思想,遏制国企领导腐败,这种改革思路是一种制度创新,值得肯定。
国家出台统一规定,废除国企领导形式上的行政级别,这并不难。但是,在国企老总尚未实现由官员向职业经理人身份转变,国企老总仍由上级任命的情况下,要真正废除国企老总的官员身份,打破其身份情结,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并不容易。国企用人制度如何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十分重要。废除国企老总行政级别,消除官本位思维,打破人浮于事的国企大锅饭分配体制,是重要的改革步骤。国企去掉形式化的行政级别相对容易,但是要拿掉国企行政级别的附加值比较困难。另外,如果官员到国企任职被取消官员身份以后,重回机关任职,又该如何确定行政级别呢?
在国企收入水平无法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要让在身份、级别上处于劣势地位的职工获得更高的报酬,必然会触动那部分占有身份、级别优势的人,而且行政级别高的人特别是国企领导在薪酬分配中往往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话语权,虽说可以废除国企领导名义上的官员身份与行政级别,但是国企领导层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不愿意自降待遇。因此,废除国企行政级别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改革过程。需要时间与智慧。
改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难免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国企去行政化是一项理顺管理体制、摒弃不合理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改革,也会触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阵痛无法避免。显然,不能为了照顾小圈子利益与身份观念,就忽视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的观点是,国企去行政化改革不仅要废除国企领导行政级别与形式上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且要下决心拿掉依附于行政级别的政策待遇,比如薪酬、住房、医疗、用车、通讯待遇,等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政府对国企去行政化改革作出周密的制度安排。真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定酬,以绩效挂钩报酬。上级部门要监督好国企内部利益分配自主权的合理使用。让国企领导薪资待遇与职务消费行为主动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与社会公平的评判,避免国企只改表面上的行政级别,不改分配机制,“换汤不换药”。改变国企老总在公众心目中拿天价薪酬、享受官员老总双重待遇的不良印象,督促国企老总全身心融入市场,而不是在官场、市场“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