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邓小平带领师直人员种植白菜》。李向朗 李力工 作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今,“发展才是硬道理”已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真理。对于小平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党史办主任李书味认为:小平同志对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特别是对根据地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应是这一论断的起源。
9月23日,本报特派采访组来到涉县。这里是由原来三省交界的一个偏僻县城变为拥有十几个“国字号”头衔的名城。129师司令部旧址赤岸村,业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电视剧《刘邓与他们的战友》正在此拍摄。潺潺清漳河从县城西边流过,漳南大渠将河水引向两岸的农田,灌溉着这里的土地。
“漳南大渠就是小平同志发展生产的最好见证。”李书味说。1940年4月,129师政委邓小平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1942年9月,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他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工作。邓小平同志将自己所领导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成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最大、最重要的根据地。
如何建设根据地?李书味认为,小平同志总的来说就是军事、经济、政权三条。军事上配合刘伯承,政权上发展党组织和建立边区政府。真正体现小平同志思想的,应该还是经济建设,这以发展生产最为突出。
1942年前后,太行山区出现严重旱灾、蝗灾,根据地生产严重不足。对此,小平同志一方面实行重奖,鼓励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修建水利设施保证生产。据李书味介绍,小平同志在部队重奖生产英雄,当时部队战士的津贴为每月1.5元,为鼓励战士积极垦荒,小平同志对开荒有突出贡献的战士给予重奖。太行山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1943年,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修建漳南大渠。1944年,大渠修通,当年就灌溉农田3500多亩。
事实上,小平同志对根据地发展生产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如1941年,他要求冀南、太行、太岳边区政府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粮食和日用品生产,并使一切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一律于工作或学习之暇,从事生产,以配合人民和军队的生产自给,造成伟大的生产热潮,以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1942年3月,他在视察太岳根据地时指出,财经工作是根据地的中心工作之一,从当年起太岳区要做到自给自足……
正是因为在此时期,小平同志发展经济的思想逐渐成形,并使之指导根据地建设,从而使晋冀鲁豫根据地发展成为拥有县城105座、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的党领导下的最大、最重要的根据地。
“应该说,小平同志发展生产的这一思想,当时看是指导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建设。而从现在看,是形成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雏形,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利用不同场合和时机,反复宣传、阐释这一重大思想,并最终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李书味认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平同志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始终怀着一种焦急的紧迫感。他认为,只有横下心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才能确保翻番任务的实现。
1987年6月,小平同志强调“改革步子要加快”;1988年,他表态:“赞成边改革、边治理环境整顿秩序。”1989年6月,他十分坚决地说:“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1990年3月,他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直至1992年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战略思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