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近日就如何推进上海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政法队伍建设,打造平安上海、法治上海等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近年来,上海深入开展“平安上海”建设,有力促进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据调查,2012年公众安全感调查得分为83.28,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上海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姜平:上海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围绕服务科学发展主题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以创新的实践,探索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效路径,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我觉得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坚持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凝聚社会共识。始终坚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统筹考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其次是切实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遵循法治和民主原则,充分依靠群众和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完善,充分发动群众进行监督,确保政府公共服务符合群众意愿并落实到位。第三是通过前端管理和综合治理手段,维护社会稳定。抓治理过程,始终注重协调好利益关系,塑造和谐社会环境,在源头上抓预防矛盾,在萌芽阶段抓化解矛盾;抓治理结构,打防控并举综合施策,重视科技应用和管理信息合成,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科技手段创新社会管理。第四是展现积极包容促进参与的姿态,呵护社会成长。培育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倡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在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面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五是秉持规则治理长效治理的理念,规范社会秩序。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地方立法数量和质量,一些多年开展的工作逐步向长效机制转化,形成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基层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提升明显。
记者:尽管上海在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市运行安全、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您认为上海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姜平:我觉得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压力来自这六方面:
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高发的挑战。伴随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步显现,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化解难度大。如何加大涉及民生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二是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城市资源环境间冲突的挑战。如何根据城市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与土地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三是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安全运行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心安定。四是经济社会大发展下治安管理的挑战。近年来上海各类违法犯罪总量始终在高位运行,组织化、职业化、智能化、暴力化程度增强,新型犯罪不断增多,流动人口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突出,局部地区“黄赌毒”等治安顽症反复,这都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短板”。五是开放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舆情管理挑战。如何既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对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六是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在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性。
记者:上海平安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想做好哪几件事?
姜平:上海平安建设的目标是把上海建成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主要思路是:围绕解决影响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以深入推进“平安上海”建设为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更加注重特殊人群的依法管理和有效服务,更加注重综合试点成果转化应用,更加注重实事项目的长效常态机制建设和法治保障,更加注重社会组织的协同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形成。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多元化解。深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制,不断提高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源头预防社会矛盾。
二是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医疗、劳资、物业管理和交通事故等领域的专业调解,积极构建多元调解机制。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平安社区、平安城区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平安示范创建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平安示范创建活动。
四是注重平安建设实事项目的长效常态机制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分层分类确定一批平安建设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做到日常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法治化。
五是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提升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影响力,继续推进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工作、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重性精神病人监护、治疗和社区康复工作。不断完善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新举措,推动实有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是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持续加大对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及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建立完善滚动排查、联合执法、跟踪督办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治安问题。构筑“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策应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
七是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手段,开展大力宣传。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引导动员和广泛组织群众支持和参与平安建设。提高平安志愿者队伍组织化程度,切实发挥平安志愿者队伍在“人事地物情组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见义勇为立法、筹建见义勇为基金会,加大见义勇为奖励保护力度,提高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