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三赴南宫与冀南根据地建设

2013年10月12日10:19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图为邓小平题写的冀南烈士纪念塔

  图为邓小平题写的冀南烈士纪念塔

  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城区,有一座冀南烈士纪念园,纪念园中心一座29.5米高的冀南烈士纪念塔笔直矗立,在塔身的北面刻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冀南烈士纪念塔”。“小平同志的题词寄托了他对冀南烈士们的哀思与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深情。”9月18日,南宫市委党史办主任李其凡对本报特派采访组记者说道。

  冀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省南部,以南宫为中心,到1940年,根据地约有40余个县,人口700万,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辟、发展和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至1939年11月,邓小平三赴南宫指导工作。

  1938年7月5日,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由太行山来到南宫。在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邓小平亲自指导了冀南地区党政军民各级领导机构的建立健全和充实调整工作,特别是成立了以南宫为首府的冀南地区党委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为什么邓小平会把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选择在南宫?李其凡认为有四点理由。从地理位置上讲,南宫位于整个冀南地区的中心,西接平汉路,东连津浦路,交通十分方便。从经济上看,南宫商业较为发达,有利于形成冀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从革命斗争历史上看,自“五四”运动之后,南宫进步思想发展很快,革命运动在群众中影响很大。从教育文化上讲,南宫教育水平历来较高,人口素质高,易于接受党的思想教育。

  邓小平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李其凡的理解是:“主要在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两个方面。”根据地建设除建立完善了党委行政领导体系,更关键的是搞活了根据地的经济。“这以小平同志的‘猫论’雏形最具代表意义。”邢台市委党史办主任杨兰芳从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观点。当时根据地货币发行较为混乱,国民党、日伪政府都在发行货币,极不方便群众交换商品。邓小平指导根据地自办银行发行货币,并提出货币流通的原则是“只要能把群众的事办成就行”。在军队建设上,邓小平特别注意收编、改编抗日武装力量,扩大党领导下的军队数量和质量。1938年3月,陈再道指挥的东进抗日游击纵队抵达南宫时,部队人数只有500人,经过邓小平在南宫1个多月的改编、扩编,1938年8月,到邓小平离开南宫时,东进纵队已达两万人。

  1938年12月下旬,邓小平第二次赴南宫,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刘伯承一道,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大规模“扫荡”。1939年11月,邓小平第三次到达南宫,与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顽斗争”。

  “邓小平三赴南宫,虽说只是他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大量工作中的一笔,但他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从此也与冀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李其凡最后说。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