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媒体记者眼中的兰辉:他根植在北川这片土地

2013年10月11日16:02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首页

原标题:他根植在北川这片土地

他3年跑了20多万公里山路,帮助200多位困难群众,手机里存满了群众的电话号码……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基层干部?7月底,带着对原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的敬佩之情,各级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北川,重走兰辉生前经常跑的路,寻访兰辉的亲人、朋友、学生和曾帮助过的群众,从他们的点滴回忆中还原兰辉。

他的付出留下了足音

绵阳晚报记者王望时常回想起和兰辉接触的点滴。

王望的老家在北川县擂鼓镇,地震后,王望一直扎根北川采访报道。在日常采访中,王望和兰辉有了一些接触。“很多次都看到他在擂禹路上指挥抢险。”“开车从任家坪到禹里,走任禹路不过10余分钟。之前翻越擂禹路,要走两三个小时。”王望说,“为了任禹路,他倾注了太多心血。”在基层采访时,王望总能听到不少群众聊起兰辉,讲述他们和兰辉交往的故事:“如果干部把群众捧在手上,群众就会把他记在心里。”

在北川采访,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被兰辉朴素的为民情怀所感动:“在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的今天,兰辉乐于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人民群众,并叮嘱有事随时打电话,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因公殉职后,兰辉帮助过的人来探望他的父亲,也纷纷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叮嘱老人家有事随时打电话。这说明,他的付出留下了足音。

一个细节让人民日报记者刘阳印象深刻:一次兰辉往家赶,看到楼下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少了,是出了什么事?他马上打电话询问情况。“他的心思总是很细腻,他对北川人民怀着满腔热情。”

他有着强烈的文化坚守

采访之余,王国平细细浏览兰辉微博里的大量诗作。一首写给养路工人的诗写道“手提夕阳”。“读到这句诗时,我被深深打动了。虽然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却透着悠远的意境,洋溢着诗人的情怀。”王国平说。

兰辉的感人事迹广为流传,但王国平更关注背后的源泉。“他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这一切并非偶然。”王国平说,除了坚定的党性原则,他还具有宽阔的人文视野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因为有这样的素养,所以他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乐于把别人的事扛在自己的肩上,让自己成为一团火,温暖需要温暖的人。

学习兰辉,除了学习他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热情,还应该学习他始终注重对知识的汲取和对人文精神的追索。”

王国平说,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期待内心的丰盈与富足,他既能常怀忧民之心,又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兰辉曾有机会调往绵阳城区更好的单位,但他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仰,有着强烈的文化坚守。”刘阳说。

他的情与义根植这片土地

“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刘阳说,他的微博里有对母亲的思,他曾在夜里为即将高考的女儿送鸡汤,他曾答应和妻子一起跳舞……“然而,在家和百姓之间,他面临两难选择。最终,他把更多的爱献给了百姓,把对家人的愧疚深深埋在心里。”刘阳说,兰辉是北川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面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他们勇挑重担,去面对一道道难关。

“北川涌现出像兰辉这样的干部并不是偶然。”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说。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李晓东曾无数次深入北川采访,他深知北川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艰辛,“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关键在于有党员干部这个主心骨。”

新华社记者吴晶来北川采访之前,读过很多关于兰辉事迹的新闻报道,也曾因害怕找不到更新鲜更深入的一手素材而焦虑。经过一周深入采访,吴晶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北川党员干部群众中,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可以去挖掘。

体验过北川人世代生存的环境后,就读懂了兰辉的那份质朴;聆听过北川人讲述劫后重生的故事,也就理解了兰辉的奉献。吴晶说,她忘不了在泥石流随时可能来袭的山路上,兰辉的司机说起跟随兰县长在路上奔波时的心甘情愿;在刚刚投入使用的县档案馆,工作人员顶着高温进行档案电子化的一丝不苟……

这一切,融入《听风再奏思念曲——追忆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长篇人物通讯中,吴晶期待着,读者透过这篇文章,能够理解曾为这片土地奉献了一生的兰辉。(记者 邹俊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