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思锐
新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只爱看漫画和网络小说,一些名著并不受欢迎,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对于中小学生不喜欢看名著,笔者认为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多干预,因为部分文学名著也有其少儿不宜性。
首先,部分文学名著题材或过于虚幻,或过于忧郁伤感,或带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过多揭露社会黑暗等,并非适合所有人阅读。名著中有许多就不一定适于中小学生阅读。中小学生处于价值判断的懵懂阶段,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过多吸收部分文学名著中的负能量,会导致其对社会环境形成根深蒂固的负面认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商业化运作下的名著编选“色”彩泛滥,国内图书尚未建立分级制度,部分内容少儿不宜的名著也在书店大行其道。一些文学名著定位多为成人文学,其语言风格、描写内容、表达方式多是针对成年人,与儿童文学有着严格区分。部分文学名著中的内容描写,超越了中小学生所受的性教育水平,这也决定了其少儿不宜。
再次,大量文学名著所需的阅读水平少儿不宜。一些大块头的文学名著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晦涩难懂,与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相适应,过分的拔苗助长只会使中小学生对阅读和文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此外,大量古典名著删节混乱,翻译文白夹杂,既不尊重作者原创,亦不尊重受众文化水平;而一些外国名著的中文译本被吐槽毫无美感可言,阅读反而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
文学名著不被中小学生所欢迎,应当辩证地去看待,因为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坏事。让中小学生读名著不如让其读适合的书,相对而言,一些以拓展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情操、丰富知识为主的作品更适合中小学的阅读,而一些散文比大块头的文学名著更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文学名著而言,只有循序渐进引导,才能让中小学生学会理解,自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