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廷向记者讲述写作经历。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一座关于八路军抗战历史的主题纪念馆。有关邓小平的史料,在这个馆中占重要比重。
郝雪廷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他是一位研究八路军历史的资深工作者。
9月16日,郝雪廷在了解我们的来意后,第一句话便说:“在明年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我想出版一本有关他的书。”
据现年54岁的郝雪廷介绍,他出生于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父亲郝炳宏参加了著名的关家垴战役。从小就听父亲和村里人讲关于八路军在太行山活动的故事。邓小平又是八路军高级将领中在太行山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位,所以从小就对邓小平同志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1995年,调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后,在整理一些历史资料时,郝雪廷发现,少数历史资料与他当年听父辈们所说的事情有一些出入。从那时起,郝雪廷决定写一部关于八路军,特别是邓小平在太行山战斗的历史书籍。“当时自己的想法是写这本书时,一定要多注意对细节的补充。”郝雪廷的说法与采访组的意图不谋而合。
对重要人物的撰写,关键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史研究者,要采访当事人谈何容易。“当时,健在的八路军将领都已是高级干部,要见上一面非常不容易。”据郝雪廷介绍,上世纪90年代,健在的开国将帅有八九十位,他们的子女有三四百位。于是,郝雪廷想出了一个以点扩面的方法,即先找到一两名129师将领的后代,再通过他们的关系,进而与更多的当事人取得联系。
思路确定后,郝雪廷开始了北上进京之路。记不清自己到北京找129师将领们的子女有多少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找129师参谋长李达将军的女儿李彤妍。
1998年,郝雪廷利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北京搞活动的机会,联系上了李彤妍及李达将军的秘书王晓建。经过沟通,李彤妍又向郝雪廷介绍了几十位129师将领的后代。就是通过这种关系,郝雪廷不仅采访了129师大多数将领及其后代,而且从他们那里收集到3000多件文物,大大丰富了纪念馆和自己的研究内容。
要写好邓小平和129师,除了采访129师的将领们外,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要数邓小平给老乡的一块银元让郝雪廷最为感动。
1940年春,刘伯承、邓小平来到武乡县宋家庄村,住在村民王书旭家里。由于工作繁忙,刘邓首长经常在夜里加班工作,在行军途中马灯又被摔坏,山沟沟里也买不到马灯。刘伯承视力差,没有马灯照明,晚上工作根本看不见。于是,王书旭将自家的油灯提供给两位首长,每天晚上点的是当时十分珍贵的食用香油。一连用了十多天,当刘邓首长离开时,邓小平主动找到王书旭,给了他一块银元,算是补偿,并告诉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八路军的纪律,无论如何要收下。这块银元,王书旭多年来一直舍不得用,后来郝雪廷到村里收集材料时,王书旭听说是为了纪念邓政委要用,二话不说,便把这块银元捐了出来。如今,这块珍贵的银元就存放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
20年来,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点一滴的掌握第一手资料,郝雪廷完成了20多万字的《浴血太行》初稿。“这部书,以邓小平和129师为主线,详细记载了八路军在太行山的战斗历史。”郝雪廷说道,目前该书正在审核,虽然在出版费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无论怎样,自己都要通过努力,让该书在明年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