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非常举措凸显延安干部群众观

元莉华 姚志伟

2013年09月18日09:03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非常举措凸显延安干部群众观

眼下正在加紧推进的灾后重建和7月份的抗洪抢险救灾中,延安各地打破工作常态,以群众安危、群众利益为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举措,使大灾中的群众转移安置、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迅速有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当地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9月13日,秋高气爽。在遭受重创的富县茶坊镇,部分房屋重建工程已经完工。“全县4094户房屋重建,8月初全部开工,9月底全部建成,10月份全部入住。”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说。

富县灾后重建动手早、进度快、措施实、效果好,成为延安市灾后重建的样板。9月5日,全市灾后重建推进现场会在富县召开。

富县灾后重建,尤其是房屋重建进度快,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及时摸清民情,结合民意,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灾后重建,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县城房源,将廉租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和团购房共计899套,全部作为移民搬迁用房,优先照顾因灾无房户。

进度快还得益于底子清、动手早。早在7月份记者采访抢险救灾时就了解到,富县正一方面积极抢险救灾,一方面预先为灾后重建做准备。“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在逐户了解险情撤离群众的同时,为每个受灾户的受灾状况做详细记录。这时候的记录比过后灾情普查更真实,而且节省人力,节省时间,避免了重复劳动。”当时冯振东的话犹在耳边。

7月份的特大暴雨滑塌泥石流灾害,共造成延安市74322户群众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无法居住。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灾后重建工作。目前所有受灾户都已明确重建方式,陆续开工建设。

按照延安市委、市政府要求,凡自建住房,入冬前必须建成;纳入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和保障房建设结合起来,以减轻群众负担。冻土前所有土建工程必须在正负零以上(即土建工程高出地面),明年入冬前全部建成。

“房屋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延安市灾后重建办执行主任杨志旗说,大灾以来,延安市已出台了十几个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灾后重建政策体系。同时采取四条非常举措,使灾后重建工作高效推进:

一是市级领导包抓县区住房重建。包抓的市级领导每个月至少在县上工作3天以上;二是成立了4个专职督查工作组,固定人员和区县,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督导,落实重点任务;三是把住房重建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一票否决;四是成立专职工作机构,确定专职人员抓灾后重建工作。

非常时期采取的一系列非常举措,凸显的是圣地延安面对突发复杂局面快速应对、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凸显的是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大灾虽然无情,但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课堂”,是对延安党员干部最严峻的考验,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效最好的检验。延安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以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为这堂课交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为避免划区包片部门、单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确保防汛救灾工作高效运转,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吴起县打破行政管理框架和权限,给全县28名包乡镇和责任区的县级领导以“现场物资调配权”和“现场干部处置权”。每个包片的县级领导都可以根据需要现场调拨抢险救灾物资,不用像以往那样层层汇报、层层核实批准,保障了非常时期对抢险救灾物资的紧急需求;同时对责任心不强、措施不得力、完不成任务的领导干部,不需要通过常委会和组织部门批准,包片领导即有现场停职等处置权,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主管救灾的吴起县民政局副局长侯秀伟说,救灾物资是国家储备物资,发放必须经过几道手续。从县一级来说,要先由乡镇政府给县民政局打申请报告,民政局主管领导上会通报,3位民政局领导签字后才能下拨,最短也要半天时间。

“如果在大灾中救灾物资不能快速下发的话,群众很可能抱着侥幸心理返回危窑危房。在这种非常时期,我们采取非常措施,简化程序,县级领导和包扶干部只要报上名字和手机号,就可以下发所要求的救灾物资,随后再严格按照程序补齐手续。”侯秀伟说,延安市民政局也是如此,急事急办,真正把群众的安危放在了首位。

为防止撤离群众返回家中遭遇次生灾害,最先遭受重灾的安塞县创出了“两把锁一封条”的撤离经验,对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房屋不安全的群众,强行撤离。撤离时,户主在大门上锁一把锁,包户干部再锁一把锁,并贴上封条,不经同意不许返回。

位于旱原地区的陕北老百姓不具备防汛抗灾的实践经验甚至心理准备,要让他们在大雨中撂下家当离开自认为安全的家,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强行转移群众,一度造成灾区干群关系极为紧张。但是当看到撤离不久甚至刚刚离开家门就倒塌的房屋,在震惊与悲痛中回过神来的老百姓,最感激的就是帮助他们的党员干部。

“两把锁一封条”的做法在全市推广。据了解,7月份的特大暴雨滑塌泥石流自然灾害中,延安市共倒塌房窑4万多间(孔),95%以上是在群众撤离后很快倒塌。受灾群众普遍感慨:“如果不是及时撤离,死的绝不止40多个人。”

强行撤离,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延安大灾中事前最艰难、事后最暖心、最得民心的一项工作。“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干部”,这些平常听起来口号式的语言,是记者在灾区采访时最常听到的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

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举措,尽管有的不合乎程序、规定,但是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高效运转,保障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延安在大灾中掌握了主动,赢得了民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