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带来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落实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政府不可回避的一项工作。农工党南昌市西湖区委日前调研后提出,提前规划教育布局,科学预测人口流出规模,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才能打破教育瓶颈,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目前,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群体特点动态分析看,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呈几何倍数递增,子女处于学龄阶段的占25%;城市出生的农民工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但“同城不同待遇”使孩子们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户籍障碍、高考政策等方面限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由于校舍、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达不到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大多数处于非法办学状态,安全隐患严重,成为城市学校发展的“短板”。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流出地农村生源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
为此,农工党西湖区委建议:首先,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提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向中小城市有序流动,并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向大城市快速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其次,流入地政府应高度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教育问题。建议城市管理逐步放开身份限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试点进行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积极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随迁子女新生代在教育领域率先享受同城待遇。第三,逐步放开地域限制,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为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初中后教育扫清政策障碍。第四,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应科学预测人口流出规模,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减少村办学校,尽可能扩大农村建制镇或传统集镇所在地学校规模,最大限度发挥学校规模效益。 (杨双红)
相关专题 |
· 工作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