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心系群众苗得土 背离群众树断根”

记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下)

2013年09月11日0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心系群众苗得土 背离群众树断根”

“以前我们村是穷村,外面的姑娘不愿嫁过来,村里的小伙子很多都是出去倒插门。”9月3日,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四和社区农民朱喜英站在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指着一排排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的乡村别墅说:“我们现在住的是240平方米的两层半别墅,喝的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长明,城里有的现在我们也都有,空气还比城市好。村里现在是男孩不发愁,女孩不愿走,很多原来倒插门出去的现在都回来了。”

朱喜英原来是太行山区太公泉镇谷驼村人,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朱喜英所在的谷驼村和张庄、靳湾、虎掌沟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到了唐庄镇。这4个村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顶上,吃水难、吃粮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听说被划到唐庄镇,俺几个村的人可高兴了,吴金印远近闻名,大家都想跟老吴一块干。”原张庄的会计张信说,吴金印不仅立即派水车给群众送水,每逢春节还给家家户户送肉、送对联。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吴金印马上安排镇里拿出资金为每个人缴纳了个人应承担部分,没让老百姓掏一分钱。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坚持认为,“当干部,只有为老百姓干事,心里才踏实;只有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心里才好受。”

为彻底改变村民落后的居住条件,2008年,吴金印跑到郑州和新乡请专家定规划、绘蓝图,最后在一片废弃的砖窑场上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村民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取名“四和社区”。

“俺家是第一批搬下来的,下来盖房镇政府不但补助两万元,还拿钱给我们搞外墙粉刷。现在住进社区4年多了,早上醒来还觉得像做梦。”村民王法指着自己的楼房高兴地说。自2008年起的3年里,四和社区盖起了300多栋两层半的小别墅。同时,唐庄镇还建起了6幢楼,免费提供给没有任何积蓄的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让群众一个不少地从山上搬下来。

“我们刚划到唐庄时,是最落后的。但现在没有一个村不羡慕我们,不光是因为我们住得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致富了!”谈起几年来发生的变化,四和社区原虎掌沟村党支部书记暴广会很是自豪。

吴金印对四和社区的规划不是拆老村、建新村,他要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一番努力,四和社区成立了农业、运输、养殖3个合作社。

“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集聚,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吴金印说,“只有产业集聚了,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钱挣得多,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好,才能吸引老百姓自愿离开土地进入社区。”

如今,唐庄镇85%以上的农户已住进新居,该镇正在积极实施“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园”、“万亩超高产粮食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三五年内计划把农业合作社从8个增加到20多个,用百分之十几的劳动力管理全镇5万多亩土地,告别“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今年种了30多亩桃,卖了二十五六万元。”石屏村村民冯铁林告诉记者,该村1988年在吴金印的建议下开始种桃树,现在已经种了2000多亩桃树,成为唐庄镇规划的万亩林果园的中心,并且已经举行了19届“桃花节”,吸引国内外众多客商。

“从以前的一亩地四五百元,到现在的一亩地七八千元,有的一棵桃树结的果一年就能卖500元以上。”冯铁林满脸自豪,“我们为啥拥护吴书记?因为他真心给群众办实事。现在我们村不但收入高了,而且环境好了,村里光小轿车就100多辆。”

同村的马胜奎看着身后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和今年新买的小轿车,喜不自禁地说:“现在俺村的老百姓,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们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吴金印告诉记者,该镇多年来搞工业,才有了可观收入。有了钱才能去搞工程,治理荒山,打造良田。“这大量的活儿让谁干?是唐庄的群众。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出大力流大汗,改变唐庄的旧面貌。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到了可观的收入。这钱,不是领救济拿到的,是出力流汗挣来的,花着硬气!在新社区建房买房,更新生产设备和运输工具,美化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花得都是这钱啊!”吴金印说,“说白了,镇上搞工业挣的钱,通过搞工程,全到了群众手里。群众勤劳致富了,谁还好吃懒做?自己能‘发财’了,谁还巴望救济?这样,群众走上富路了,同时也走上了正路。”

后沟村过上好日子的李红云,从六七年前开始编快板书感谢吴金印,后来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开始编快板书、小品、豫剧,到处传唱。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数十年来,为了老百姓的事,吴金印几乎没有休过周末。如今已经71岁的吴金印每天还要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早上6点他就起床,去各村走巷串户,去十里沟造田,去西山绿化工地干活。有事回机关,只要门一开,群众就会找过来,说啥的都有。不管什么问题,他都耐心倾听,甚至晚上休息前还要接群众十几个电话。

65岁的李庆一原来是盆窑村的村支书,现在在唐庄的西山景区当看护,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我跟着吴书记干了27年了,能跟着吴书记干真是一种精神享受。”李庆一说,“他都70多岁了,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儿,有时候年轻人都累得跟不上。我经常给他开玩笑说:吴书记你是不是换了一个年轻人的心脏啊!你说人家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不仅如此,在吴金印的倡导下,唐庄镇制定了乡镇干部“四同”、“四不”制度。“四同”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就是镇干部下村,必须吃“派饭”,每顿要付钱;必须住群众家,不能住村委;干部每月义务劳动不能少于10天;凡是大事必须同村里党员群众商量。“四不”是嘴不馋、心不贪、手不伸、腿不懒。

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拼命地干?吴金印说:“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块钱;养一只鸡,一年能攒不少鸡蛋。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种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缴的税,如果不替人民办事,那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

(潘志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