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09: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措施。会议指出,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专家认为,自2010年“新36条”实施以来民间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民间资本遭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现象仍然不少,此次会议为民间资本进一步“松绑”,给了民间资本极大的信心和鼓励,但“松绑”之路还很长,希望好经别念歪,如此民间投资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重视民资不能停在嘴上
近年来,民间投资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的各项措施和政策陆续出台。随着2010年“新36条”与42项配套实施细则的公布,民间投资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以浙江省为例,2012年,浙江民间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今年1-7月,民间投资增长达18%。
嘴上都喊重视,但一到具体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今年6月份,全国工商联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就“新36条”与42项配套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政策措施在许多方面落实还不到位。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民资面临的“路障”主要是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认为,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垄断,相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又太多,设定了种种条条框框,这是因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没有厘清。
“应该看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民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是一个重大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史晋川说。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