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到1973年2月,一位老人在江西省新建县一条小道上风雨无阻地行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也苦苦思索了三年零四个月。后来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这是一条小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乡间田埂小道,只有一尺多宽、3里长,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另一头连着南昌陆军学院“将军楼”。
然而,这同时也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发展春天的改革开放大道。1969年11月到1973年2月,一位老人风雨无阻在这条小道上行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也苦苦思索了三年零四个月。后来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就是从这里萌芽的,中国就是从这里走上了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条长满杂草、蜿蜒曲折的小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
8月23日,本报“追寻小平足迹”特派采访组首次踏上小平小道,置身历史的坐标,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寻觅改革开放大道之源。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道
1969年10月22日,小平被疏散到江西南昌市“下放劳动”,同行的,还有妻子卓琳和继母夏伯根。4天后,三位老人搬进了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原南昌陆军步兵学校(今南昌陆军学院、“文革”中停办)校长的住宅“将军楼”。
从新建县城到南昌陆军学院仅10分钟车程。从学院大门进去,是一条笔直的水泥大道,绕过原步校办公大楼,再驶上一个小丘,即可看到一围比人还高的绿色冬青环绕而成的院墙,圆形院子的正中是一座两层红砖小楼。楼前四株月桂,楼后有一个小小的柴房。“这就是当年小平居住的‘将军楼’。”据南昌陆军学院一名女战士介绍,楼下有一间厨房、一间饭厅,另外一间则由派来监管的人员居住;楼上阳台里面就是小平与卓琳的卧室,右边一扇窗内是起居室,“每天晚饭后,小平都要在此听广播、看报纸、做家务。”
而与南昌陆军学院隔墙相望的,就是小平夫妇“下放劳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
“小平、卓琳第一次到厂里参加劳动时,小平穿的是一件蓝色中山装和一双解放鞋。”尽管已过去了40多年,但当时的修理车间排长(当时工厂采用部队编制)、如今已77岁高龄的陶端缙老人仍清楚地记得:“他俩一来就被安排到修理车间。”
“当时省里特别规定,不能叫同志,也不要直呼其名,就叫老邓。”陶端缙回忆说,那时小平已60多岁了,就给他分配点轻巧活,在机修班用柴油洗零件,卓琳则在电工班拆、洗线圈。
原以为洗零件是个轻体力活,但陶端缙没有想到洗零件需要经常蹲下站起。小平站起来时不得不深呼一口气,然后再费力地蹲下继续干活。陶端缙看到后感到很不安。“我就问小平,‘帮您找个钳工的活好吗?’小平高兴地答应:‘好哇!这个我行。40年前我在法国勤工俭学就干过钳工。’”陶端缙说,小平所做的钳工活,很多老工人都点头称好,“按现在的标准来说,能达到中级水平。”
从此,每天早上8点钟,小平、卓琳准时步行到工厂,在厂劳动大约三个半小时,十一时半由厂回家,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一开始,小平从‘将军楼’到工厂,从大路走,要绕一个大圈子,步行差不多要40分钟,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既费时间,又不安全。”陶端缙回忆说,工友们就自发在工厂后土墙上开了一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修出了一条小路,“从这条小路,只用20分钟,就可以从‘将军楼’径直走到工厂。”
绕到修理车间后面,再穿过一个门洞,院墙外就是小平小道:一尺多宽、3里长,泥结石路面,两旁长满了杂草。
“最初只是一条泥泞小路,晴天走还可以,遇到风雨天,就难走了。”陶端缙回忆说,有一天,大雪纷飞,小平照样循着这条小路到厂里劳动。快走进厂区时,脚下一滑,跌了一跤。工友们得知后,自发拿起锄头、铁锹,挑着煤渣,冒着刺骨的风雪把路修好。
如今的小平小道,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达700余万人次。小平小道:改革开放思想摇篮
在小平小道陈列馆,记者见到了小平当年在新建县图书馆使用过的借阅证,编号:99000047。“小平在新建县图书馆曾经借阅过不少图书,县图书馆没有的书籍,工作人员就到江西省图书馆帮小平借阅。”小平小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处副主任林慧说。
在逆境中,小平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营养。小平的女儿毛毛在《在江西的日子里》中写道:“在那谪居的日子里,父母抓住时机,勤于攻读。特别是父亲,每日都读至深夜……在读书中,他们抚古思今,收益不浅。”
从一位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到一名受到监督劳动的工人,地位的反差、环境的危难,并没有动摇小平的信念和意志,他依然平和乐观,在体味普通群众生活当中,真切地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陷入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深深的思考中。
一天,与小平同车间的一名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小孩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把豆腐掉在了地上。在那个年代,一块豆腐也算得上一个家庭难得的美食了。看到豆腐被摔得稀烂,这名工人心痛不已,把小孩狠狠地打骂了一顿。
小平把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下班回到家,他感慨道: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后来,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1974年、1975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时就批驳了这种观点……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71年6月,因受迫害致残的邓朴方获准到小平身边。陶端缙回忆说,“有一天,小平问我家里有没有坏了的收音机,可以让瘫痪在床的邓朴方帮助修理一下。我说,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要供养四个小孩,有的在上学,家里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
听了陶端缙的回答,小平怔了一下,然后慢慢地说,“我知道,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日子是蛮难的。但这种情况不是靠哪个人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只有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发展生产力”是小平认定了的真理!后来,他在离开新建的前夕前往赣南考察时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在小平小道上风雨无阻地行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也苦苦思索了三年零四个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条小道上逐渐萌芽。
2008年12月18日,小平小道陈列馆正式开馆。卓琳在贺信中说:“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小平第二次复出后,领导进行全面整顿,着力恢复生产秩序。这一整顿,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终结,成为拨乱反正的序幕,改革开放的先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端。1987年10月,小平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书记卡达尔时说:“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
粉碎“四人帮”后,小平第三次复出,坚定地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折,中国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