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藏军区总医院结合职能使命狠抓风气建设纪实

2013年09月05日15:41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风清气正好扬帆

这是一组关于西藏军区总医院令人振奋的数据。

人才——1996年只有1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仅有61%达到本科学历;而今,已经拥有5名博士后、18名博士和48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100%达到本科学历。

技术——从当初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到现在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关节置换等新业务150多项,创造500多项高原医学第一。

业务——与2000年相比,医院门诊量增加514%,手术量增加501%,收治病人增加396%,还对西藏23个地、县级医院实施了技术帮带,为偏远农牧区培养5000余名全科医生。

口碑——17年来,医院各级收到患者感谢信数千封,锦旗1000多面,哈达上万条……

望着这一连串耀眼的数据,全院官兵都认准一个理儿:只要作风实,就能成大事。

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医院人为之不懈奋斗——

院风:凝聚人心的潜在力量

17年前,刚刚上任的李素芝院长和党委“一班人”就碰到了尴尬事:上级机关来院抓作风整顿,一名协理员因诬告他人被处理。当时,医院人心不稳,作风涣散。

重病需用猛药。李素芝和院党委“一班人”敢于亮剑:

整顿“四风”。把调查结果归纳整理为6个方面共50多个问题,在全院大张旗鼓开展“院风、医风、作风、学风”四风整顿,叫响“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口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赌博、告状、乱拉关系等突出问题,限期改正。

严明军纪军容。寒风中,院长、政委和大家一起出早操、练军姿,上班时间随机抽查到课和军容,重塑了党委成员和医院令行禁止、扎实工作的良好形象。

端正用人导向。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做到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在选拔科室主任时,实行品行操守一票否决制,对群众不信服者坚决不予录用,倡导清风正气。

与此同时,大刀阔斧治理医院管理秩序,对门诊、急诊、挂号、收费、取药、采购等“窗口单位”进行逐一“会诊”,调整人员,完善制度,明确奖惩措施。

首战告捷,是见好就收,还是乘势而上?党委“一班人”头脑异常清醒:扭转风气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抓作风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只有用好风气凝神聚气,形成长效机制,抓反复、反复抓,才能管长远管根本。

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医院面临许多新情况:人员类别多、高学历人才多、关系户多,聘用人员多,军地人员混编、军民高度融合、工作环境开放,管理难度很大。

对此,医院积极探索加强管理教育的措施办法,提高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他们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制度,认真剖析领导干部在用权、生活、交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大家树牢“工作之中有‘形象’、嗜好之中有‘陷阱’、交往之中有‘纪律’,任何时候都不能闯‘红灯’” 的意识。

任院长以来,李素芝每年经手审签几千万元到亿元经费、接诊病人数以万计,在经费使用、工程招标、药品和医疗设备采购等热点敏感问题上,他做到“不经手、不插手、不放手”,没有在总医院推销过一次药品、没有引荐过一个供应商、没有介绍过一桩医疗器械生意、更没有推荐过一个工程包工队。

在李素芝的影响带动下,西藏军区总医院风清气正,连续多年在营房建设、药品器械招标采购,人才引进、处理敏感热点问题等方面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总医院人”为之不懈奋斗。一些医护人员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西藏军区总医院,不怕人老实,就怕没本事。

经过10多年的连续治理,如今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像一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德医风始终是一条“高压线”,无论谁碰了都绝不姑息迁就——

医风:如影随形的政治名片

那年5月,院长李素芝收到一封信。信中反映,刚应聘到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检查诊治过程中,悄悄地“笑纳”了一名病人主动递上的200元“红包”。

李院长当即派人调查,信里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医院迅速对这名医生开出“罚单”:退还收受的礼品,承担患者全部的医疗费用,立即解聘。

事情很快平息下来,但却并没有结束。“医德医风败坏,是对医生职业的亵渎!尤其是在敏感的民族和边疆地区,更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医德医风问题。”在院周会上,李素芝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医生没有医德,就不配做医生!”

找准问题的“靶子”,一系列措施应运而生。医院研究制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实施细则》、《文明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让大家遵照执行;成立医德医风办公室,在部队、地方单位和群众中聘请医德医风监督员,在各科室设立医德医风联络员,提请广大患者监督、配合;在纪委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每月召开一次医德医风形势分析会,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层层落实医德医风监督制,及时查找、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医德医风有问题或有问题苗头的人,实行谈话询问制度,防患于未然。

今年4月25日,一名患Hellp综合症的病人家属借故询问病情,悄悄向重症医学科医生穆仕韦的口袋塞入一个大信封。穆医生取出一看,里面是厚厚一沓钱。他耐心向这名家属解释:“治病救人是医生职责所在,对任何病人我们都会一视同仁、竭尽全力。”遂委婉地退还了“信封”。

医院还以建设“危重病人抢救绿色通道”为契机,逐步完善医疗“咨询台”和“导诊处”,提高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文明服务的精神作风,努力创建文明科室“窗口”单位。

为解决部分藏族群众因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带来的就医不便,医院在各临床科室设置“爱民病房”,配备3至4名藏族医生护士,方便与住院藏族群众沟通。同时,政治机关编印《藏汉双语知识手册》,发放至每名医护人员手中组织学习。在接诊过程中,要求医生护士与患者耐心交流,给予他们最满意的诊断和治疗,使之得到最充分的身体治疗和心灵安慰。

“病人永远都是第一位。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治好病、服好务。”医院政委唐明文对记者说:“每个前来就诊的病人都是以生命相托,所以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必须时刻懂得‘医生’两个字的沉重分量!”。

2012年11月的一天深夜,一对父母抱着只有4个月大的孩子,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急诊科立即组织检查,发现小孩患的是法洛氏四联症,患者肺部重度感染,多器官损害,生命垂危。

情况非常危急,必须尽快手术,但风险极大。有人劝院长李素芝别冒这个风险了,但李素芝毫不犹豫地接了诊:“孩子是久经治疗不见好转,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的,怎么能就这样算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他召集几名专家连夜会诊,肺炎治愈后,果断地进行了手术,把小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免去了15万元的全部医疗费。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帮助患者大小便、擦洗身体等看似由护士来完成的工作,有时医生也主动上阵。一次,神经外科一位病人排便十分困难,护士们用药物、灌肠等方法都没有奏效,病人十分痛苦。一名医生见状,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戴上手套用手伸进病人肛门,将大便掏出来。

此情此景,令在场的病人家属十分感动,动情地说:“就是自家的儿女来了,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医院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一批批高原医者自觉尽好管“家”的义务、兴“家”的责任——

家风: 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

仅仅几年,西藏军区总医院已经大变样。漫步医院,记者不得不为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叹服:外科楼、医技楼已拔地而起,内科楼正在紧张建设中,营区内满目葱茏,假山、喷泉、文化石等令人流连忘返;更重要的是,全院科科有医疗技术专家、室室有后备人才梯队,硬件设施渐趋完善,品牌学科越来越多。

“咱们总医院发展到今天,不容易呀!”谈起这些变化,院长李素芝一脸的兴奋。每次提到总医院,他都要在前面加上“咱们”两个字。显然,他早已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了。

李素芝不仅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高原,还让全家人在西藏扎下了根。女儿李楠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也追随父亲的足迹,自愿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工作。妻子郭淑琴尽管有过怨言,但却永远站在丈夫一边,从大连退休后再次赴藏,成为医院妇产科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专家。

李素芝向家里和身边的人订立“约法三章”:决不允许“替他”接受别人钱物、决不允许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决不允许以他的名义享受特殊待遇。他女儿李楠前几年在内地上学,他要求有关部门按规定办,停发高原工资。他爱人和女儿外出办事,从不用公车,都是搭公交车的。他常对家里和身边人说:“在总医院可以有因贫困不交费的患者,在我身边绝不能有特殊的关系人,成长进步靠工作、靠成绩!”。

政委唐明文2010年调入西藏军区总医院后,耳闻目睹了院长李素芝勤俭清廉的治院作风、为人称颂的医德医风,他身体力行地和李院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建设好总医院这个温馨家园。他们虽然一人一把号,但同吹一个调,为了在医院“安家”,唐政委从成都把爱人“请”上高原,并肩奋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李素芝的带动和影响下,院党委常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就了总医院勤俭办院、节约惠民的名片,铸就了总医院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西藏稳定的一面旗帜。

在医院现任院部领导中,有的已连续多年春节没有与家人团聚,有的个人和家庭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可在医院这个“大家”和个人这个“小家”之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记者问他们:“这是何故?”他们的回答简单而明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苦了我一个,幸福千千万。”

如今,越来越多的“总医院人”把医院当家来爱、当家来管、当家来建,人人都有一股对家负责的劲。

很多临床科主任、机关部门、科领导都把科室当家来建,当家来管,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救治病人,除了周末洗澡、家属来队和正常休假等外,他们整天泡在科室,和病人同吃同住,困了累了就靠在沙发上简单休息一下,吃泡面、盒饭是常有的事。

医院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记者在采访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院官兵自觉尽好管“家”的义务、兴“家”的责任。比如,哪个科的桌椅坏了、扫帚把散了,总有人主动修理;谁发现有“长流水”、“长明灯”、“常待机”等现象,都有人主动关掉;周末和节假日外出巡诊,主动参加的人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医院“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已117次出征,医疗队已1336次巡诊,足迹几乎走遍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及县、乡,汽车行驶记录超过130万公里。

良好的家风已经成为医院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医院先后3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由于各项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圆满,2010年8月,中央军委签署通令,给医院记集体二等功。

前不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医院打响:举全院之力迎接全军医院等级评审。院党委机关和全体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不辞辛苦,日夜加班,过细做好迎评的各项工作,最终获得高分通过。

结果一出,举“家”欢庆。(记者 陈辉 覃贵珍 通讯员 张立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