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用绿色力量建设生态广安

2013年09月04日10:52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以红促绿,小平故里彰显红色生态文化。实习生 詹高军 记者 张启富 摄

  以红促绿,小平故里彰显红色生态文化。实习生 詹高军 记者 张启富 摄

  “没想到,华蓥山石林这么美。”向往避暑纳凉的阆中市民张庭辉一家这几年暑期都会到华蓥山去住上几天。每次在去华蓥山石林的途中,梁先生都会为迎面扑来的绿色气息而陶醉:“郁郁葱葱的各种植被实在是太漂亮了,广安的生态环境真是太好了。”

  “因为‘创森’,我市正行进在绿色大道上;因为‘创森’,绿色承载力大增的广安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建设森林广安,是全市人民关心的大事,是建设美丽广安的生态要求。随着我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步伐的加快,我市用绿色扮靓城区,用树木点缀乡间,更用森林覆盖山野。在创森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珍爱自然,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绿色的力量建设生态广安。

  创建森林城市

  走出“广安路径”

  在广安,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和嘉陵江、渠江等生态区域间建设了贯通性森林生态廊道;渠江、嘉陵江为主体的江、河、湖、库等水系绿化,采用近自然绿化模式,建有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广安主城区、周边、县级城市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设了生态防护隔离带,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生态效果显著。

  “依山傍水,绿色尽收眼底,居住在广安,能够感受到绿色带来的朝气。”市民周向东说,广安虽是小城市,但风景、气候却十分宜人,全靠了这些碧树绿草。

  2009年,我市从市情出发,按照人、城市、森林和谐共生,城区、近郊、远郊和谐相融,坝区、丘区、山区紧密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生态林、产业林、文化林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城乡“五大森林工程”为重点,以生态文化、林业安全为导向,探索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广安路径”。

  在“创森”过程中,我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城区绿化工程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形成了“一心、一环、二带、三区、四极、多廊、多点”的以城市为核心、城乡一体的近自然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实现了森林总量持续增加,城乡绿化协调发展,绿化景观基本形成,铁路、公路等道路绿化实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城市郊区农田林网林带结构、林带方向、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达到创国森技术标准。

  产业支撑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林业,要与产业相结合,达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的,才能彰显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强龙头,建基地,调结构,重科技,抓服务,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4333公顷,其中包括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珍稀树木用材林、苗木花卉、木本药材等,建生态休闲村72个、休闲镇3个,林业产业实现产村相融互动格局,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森林旅游,以华蓥山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渠江湿地公园、邓小平故里、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森林、湿地、乡村三大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林家乐,观林家风貌,享休闲生活,吃生态食品,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通过这些措施,林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仅2012年,全市林业产值达4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810元。

  以红促绿

  孕育绿色生态文化

  在邓小平故里,“全国人大林”、“全国政协林”、“清风林”、“国防林”、“科技林”等主题园林100余个,彰显着红色生态文化;在华蓥山上,“双枪老太婆”弘扬着英烈精神,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城区,四季常青的香樟树,飘香沁人心脾的桂花铸成“市树”、“市花”品牌……

  创建森林城市,我市挖掘生态文化底蕴,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创建特色品牌城市,并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处设立科普小标志、宣传栏,宣传生态文化,提高市民生态文化素质;利用义务植树基地、生态科普场所、森林公园等处开展造林绿化、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常识和林业实用技术等生态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双枪老太婆”为载体,开展红色生态文化宣传。同时,全市建立县级以上义务植树基地50余个,市民参加义务植树年均240万人次,年植树1200万株,植树造林文化氛围浓厚;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全市干部群众40多万人投票参评,从而丰富了城市品牌文化内涵和森林生态文化,促进了创森工作。

  相融互动

  筑牢森林“防护墙”

  “广安城区有思源广场,岳池有灵溪河堤,武胜有嘉陵江畔,邻水有黄桷树公园,这是城市森林公园林山林水相融互动的代表。”据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创建森林城市,我市以广安城区为中心、县级城区为重点,采取破硬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通道架绿、屋顶显绿、阳台见绿和室内有绿的“七绿”措施,科学配置树木、花卉和草坪,实现绿化品种与绿化形式相融互动。对街道、小区、城郊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使城市美观与绿色美丽相融互动。

  城区建设绿化,农村则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一批工业原料林、珍稀树木、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建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山地森林等特色生态产业逐步形成,庭院绿化、路河渠系绿化、农田林网、荒山造林成为农村绿化新亮点,广袤田野山清水秀、钱粮双增、相融互动。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县乡道及铁路两侧绿化,成片连线栽植优质脐橙、银杏、水杉、巨桉等经果林和行道风景树,形成绿色长廊、景观通道、产业林带的相融互动,全市完成通道森林工程建设任务4559.4公顷。水系造林分梯度、多层次布局,构建原生态、近自然、亲市民的湿地生态水网森林系统,全市完成水系森林工程建设任务10146.7公顷。

  创建生态城市的同时,我市着力构建视频监测、专业巡护、高山瞭望与重点守护“四位一体”林火监测体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记者 陈玲)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