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上海各界送别电影、话剧界泰斗级导演陈鲤庭

施晨露

2013年09月03日13:5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希望大师的接力棒有人接上”

昨天上午,在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上海各界送别电影、话剧界泰斗级导演陈鲤庭。

  灵堂正中,“左联战士魂系中华一生追求进步,艺坛耋宿情牵大众终身恪守正义”的挽联,勾勒出这位百岁导演一生的贡献。灵堂两侧,韩正、杨雄、殷一璀、吴志明、童刚、李希、徐麟、翁铁慧、陈铁迪、王力平、龚学平等同志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政协、上海市委宣传部、广电总局电影局等单位敬献的花圈蜿蜒至门口。

  中国电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集团和全国各地电影厂敬献的花圈占据整整一列,电影界以这种无声的方式“集结”,送别开创上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黄金时代的第二代导演最后一人。市委副书记李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参加告别仪式。

  秦怡来了,与陈鲤庭导演的女儿陈毛妮拥抱在一起,未语先红了眼眶。1947年的《遥远的爱》是秦怡的银幕成名作,也是陈鲤庭编导的第一部电影。在此之前,陈鲤庭长期从事戏剧创作、艺术理论和译介工作。1931年,21岁的陈鲤庭执笔完成日后影响深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期间,他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在战火中执导了《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婚礼进行曲》和《复活》等多出舞台剧;其中,1942年导演的郭沫若名篇《屈原》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舞台艺术的巅峰之作。

  1940年,中国电影第一部理论著作《电影轨范》出自陈鲤庭笔下。“我进厂时,陈导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很可惜没有机会当面向他请教专业,但陈导编著的理论书是在电影专科学校念书时的必修书。他在理论上的建树可以说是所有电影晚辈的老师。”导演于本正说。

  吴贻弓来了,黑西装、白衬衫,一身行头庄重。“上午要去医院拿药,拜托了其他人,一定要来这里。”念起陈鲤庭,吴贻弓语喃喃,“当时他是天马厂厂长,我在海燕厂,工作上接触不多。但说来也有意思,他的夫人是海燕厂的,而我娶了天马厂的太太,所以我们两家关系很密切。陈导为人低调,一点没有架子,但胸有万点墨,是真正的学通上下古今。”

  陈鲤庭1957年起担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天马厂在他的主持下出品了《红色娘子军》、《小刀会》、《燎原》、《红日》和《舞台姐妹》等一批优秀影片。让《红日》摄影师马林发遗憾至今的是,他与陈鲤庭合作的 《大风歌》,“光外景就看了一年”,却因种种原因在开拍在即时下马。“陈导是大艺术家、大师级的人物”,马林发对陈鲤庭工作时的冷静态度印象深刻,“虽然没有跟着看外景,但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脑子里,思路特别清晰。”

  包括《大风歌》在内,在陈鲤庭的艺术生涯中,中途夭折的几部重要作品不仅令他本人抱憾,更成为影史和影迷的巨大遗憾。“如果《鲁迅传》拍成了,那该是多棒、多伟大的作品。”不仅吴贻弓、马林发等影坛名宿频频念及陈鲤庭上世纪60年代初筹备3年的《鲁迅传》,从全市各区县赶来送别陈鲤庭的不少观众、影迷也牵挂着这部未能成影的纸上巨作。鲁迅物品收藏爱好者姜振钢的剪报本里有不少和《鲁迅传》相关的资料,指着陈鲤庭生平简介上“1960年筹拍《鲁迅传》”的字样,恰是1960年出生的姜振钢唏嘘半响。很快,他的身边聚起一批老观众。“我们是‘老三届’,看着上影的电影长大,漕溪路595号 (上影厂厂址)是大家心中的电影圣地,特别崇拜上影厂的老艺术家。”68岁的顾强弟感慨,“大师一个接一个走了,希望大师的接力棒有人接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