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慧
绢花代替了鲜花,而且是租的;不少群众体育参与者用的服装不是新的,过去啥样现在还啥样;没有大型的文艺表演,没有璀璨的烟花燃放;在休息室饮水机旁边的桌子上,每个纸杯都写着志愿者的名字,杯子是反复用的……简约而不简单,让人热血沸腾的十二运开幕仪式响亮地告诉人们:精彩与花钱多少并不能画等号。
毫无疑问,刚刚开幕的十二运把节俭演绎到了极致。其实,节俭是一种成熟的自信。不必追求豪华风格,不必在意声光焰火,不必通过夸张的姿态争得荣耀,挣得“面子”,赚得自信,让简单的东西回归简单,如此而已。
从十二运纸杯反复用等节俭事例,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节俭的空间还有多大?
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需要节俭的空间都是很大的;即便是民营企业,花的是老板自己的钱,如果浪费同样不合适,因为这是社会的财富,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个人拥有节俭之修养,会远离成为物质之奴的危险,回归人最本真的尊严。
此时之节俭与生产不足时期的节俭不同。现代的节俭观是一种主动性、自主性、适度性和合理性的消费理念,为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节俭精神变成我们的本能,并不是要大家过“苦日子”,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逐渐养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节俭精神,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融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就会成为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的养成,需要人们主动寻求心灵的改变。厉行节俭,要促成一种共性意识,一种普遍的公民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勤俭节约在社会生活中蔚然成风。
要让节俭精神成为一种行为本能与常态,需要多方合力共同约束与监督。诸如政府行为论证和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同级人大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民意反馈、舆论监督的必要介入,以及反应迅速、执行有力的常规纠导机制的完善等。对于个人而言,选择节俭,就是选择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挥霍浪费,而是在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珍惜宝贵的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节俭意识,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
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可见,节俭是共有的道德准则,奢侈是最大的罪恶渊薮。无论是“公家”还是“集体”,抑或是“个人”,都需要重新养成一种节俭的观念。我们需要温习互济互入的古训,长养悲天悯人的品格,避免在放纵自我的欲望中丧失了自律和己任,对盘中的一粒米也心生敬畏。因为每个人对盘中一粒米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