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微博成网络谣言“重灾区” 莫让“微博”变“危播”

2013年08月27日08:47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莫让“微博”变“危播”

  漫画/王伟宾

 

  最近,一些所谓微博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这些“网络大谣”们借助微博以谣言博名、以谣言牟利的行为也被暴露在了阳光下。

  网络谣言导致的互联网信任危机再次引起热议。8月26日,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市民、网络人士和专家学者。

  谣言“紧盯”舆论热点

  尽管一条微博最多只有短短的140字,谣言却有可能让其变成“危播”。

  微博上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为何微博会成为谣言滋生的新土壤?长期关注网络发展的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凌凌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微博平台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造谣者心存侥幸,传播速度的飞快也会让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法律对于“谣言”没有清晰的界定,在监管上缺乏标准,公众有可能难以把握规范自身行为的尺度;相关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以及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李凌凌说,回顾以往那些由微博传播产生的传谣与辟谣大战,可以明显地发现,谣言往往扩散迅速,而辟谣信息的转发量往往只有谣言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一些造谣者刻意捏造虚假内容,再加上所谓“大V”的名人名博转发,使得微博上假消息泛滥。

  “社会焦虑和情感需求是产生网络谣言的社会原因。”李凌凌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的宣泄,这两方面的因素加上社会热点话题的触动,容易产生网络谣言。如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是网络谣言的多发区。

  对待微博应理性清醒

  据省公安厅侦破的网络案件情况显示,当前网络谣言的特点是:一是有组织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删帖、炒作、造谣,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二是因个人问题编造谣言,打击报复、发泄私愤;三是一些微博“大V”为了博取眼球、赚取粉丝,不辨是非甚至捏造不实信息;四是假借“网络维权反腐”编造谣言并恶意传播。

  如何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社会各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学教师郑国军说,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无论是微博的使用者还是管理者,发布信息必须是对事实正确全面的反映。对于谣言,要清醒、理性不盲从,不随便转发和评论。

  我省网络名人盛大林认为,谣言传播者的作用更不可忽视,尤其是一些网络“大V”,一些不实信息经过他们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澜,普通网民从最初的将信将疑,也会逐渐转变为最终的深信不疑。名人、媒体人实名认证的微博,公众通常更加信赖,将其当作较权威信源,因此发言时更须谨慎。

  @平安中原负责人称,当前法律对于网络运营商监管义务的规定中,更多的是删除、禁言等事后行为,而缺乏相应的事前监管和过滤。因此,需要在法律上明确微博运营商的事前监管义务,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

  8月19日,河南有影响力的十位“大V”博主共同发出倡议,倡导网友坚守“七条底线”,推动互联网文明有序发展。@大河寒江雪说:莫让“微博”变“危播”,与其说“底线”的设置是为了“惩恶”,倒不如说是为了“扬善”。

  打击微博谣言需多管齐下

  微博谣言乱象在引起人们警觉的同时也催人深思。

  河南振山律师事务所律师武英群认为,目前涉及微博的法律规定中,大多数是行业规范,是一种软性的约束。而其他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针对性不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的监管作用,完善立法是关键。

  另外,微博实名制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微博实名制有利于规范用户发言,净化网络环境。然而,并非有了实名制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使互联网在诚信、健康、有序的范围内运行。

  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祁雪瑞副研究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同时,有关部门应建立依法查处的长效机制,对网络谣言的行为性质、责任认定、危害赔偿等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的界定。 (记者 李凤虎 实习生 王正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