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百谷红军村的红色印记

2013年08月27日15:01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城西郊的右江河畔,坐落着一个叫百谷红军村的小村落,全村仅492户1700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小村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色起义”的烈火从这里燃起,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到这里进行革命指导,韦拔群等革命先烈曾在这里宣传革命理论……
  8月4日下午,本报特派采访组慕名走进这个因“百色起义”而闻名遐迩的红军村,探寻这个有着厚重革命历史的乡村的红色印记。鞭炮声中打响百色起义第一枪
  百谷红军村的村南头,就是著名的右江二牙码头。
  “1929年10月20日,邓小平率领参加‘百色起义’的水路部队,就是从这里踏上百色这片红土地的。”陪同我们采访的田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韦文孟介绍,1929年10月28日,在邓小平、张云逸的领导下,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百谷等村的1000多名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恩隆(今田东)暴动”,围歼了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
  村民谈志玲丈夫的爷爷韦绍荣就是在“恩隆暴动”时参加的赤卫军。“当时全村86户,除1户地主逃跑外,其余85户家家有人参加赤卫军和红军,人数达131人。”谈志玲说。
  而令百谷红军村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恩隆暴动”就是以该村一场婚礼的鞭炮声作为信号的。“当时为了麻痹敌人、掩护暴动,村里特地将两对新人的婚礼安排在28日举办,以办婚事的鞭炮声来掩护暴动的枪炮声。”谈志玲告诉记者,鞭炮一响,起义队伍在百谷、仁和当铺、白帝庙三个地方一起行动。当时敌人正在吃午饭,刚端起碗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乖乖地缴械做了俘虏。
  如今,百谷红军村年轻人结婚的习俗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将鞭炮声作为“开席”信号的做法依然未变。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江西中央苏区,百谷红军村有9人随军北上,其中8人牺牲在北上的征途中。此外,百谷红军村还有69名赤卫军队员被编入留守的红七军21师,跟随韦拔群在滇黔桂边坚持游击斗争。
  “我爷爷当时是一名地下交通员,经常化装成小贩和游医,在二牙码头坐竹筏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送情报。”谈志玲告诉记者,直到韦拔群牺牲后,韦绍荣才回到村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百谷红军村孕育出一位开国少将——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朱鹤云,全村有16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后人敬仰先烈,尊称百谷村为“红军村”。

听红军歌吃红军餐

“跟着小平闹革命,拿起刀枪斗劣绅;右江大地风雷起,壮乡来了红七军……”8月4日下午5时,一阵嘹亮的歌声从百谷红军村陈列室传来。记者寻声而去,原来是村里的红军歌曲合唱团正在为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演唱革命歌曲。

韦文孟告诉记者,大革命时期,为了宣传革命真理,激发群众革命热情,百谷红军村赤卫队和红七军战士用壮语创作了许多广泛传唱的“红军歌曲”。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百色起义75周年,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村里的20多个红军或赤卫队的亲属、后代,自发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合唱团——百谷红军村红军歌曲合唱团。“9年过去了,老人们有的已经不在或者唱不动了,一些年轻的红军后代继承传统纷纷加入。如今,合唱团人数已壮大到60人。”韦文孟说。

谈志玲就是合唱团的创始人之一。“合唱团的红色歌谣集带有简谱,但其实许多成员并不识谱,只能把它当作歌词本。每周一三五晚上,合唱团的成员都会到村广场排练。”谈志玲告诉记者,她也不识谱,但排练久了,如今也能哼出索拉多多多拉多……

由于差不多每天都有旅游团队来百谷红军村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谁是革命主力军》、《团结起来向前进》、《消灭恶霸解仇恨》等一批革命歌曲,每天都会被合唱团所演唱。“有时在白天,但更多时候是晚上,与来参观的团队一起唱。”谈志玲说。

忆唱红军歌曲,传承红军精神。如今,红军歌曲合唱团已成为百谷红军村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谈志玲自豪地说:“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亲切接见了我们。”

而在百谷红军村,除了红军歌曲外,还有一道“招牌菜”——红军餐。“就是一盘糯米糍粑,再加上几个野菜。”谈志玲说:“这糯米糍粑是有来历的,当年红军在我们村召开苏维埃成立大会,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都来,因为它耐饿,就用它来招待。”

采访结束时暮色已浓,本报特派采访组特地留下来品尝红军餐。此刻,一阵嘹亮的歌声从村广场那头传来,糯米糍粑和野菜的清香扑面而来,记者们吃得格外香甜。从红军村到富裕村“这么晚了,你们不熟悉路,我叫儿子开车给你们带路。”当本报特派采访组吃完红军餐已是晚上9时,好客的谈志玲执意要叫儿子开车送我们回百色,“你们是来自小平家乡的客人,要是没有小平他老人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哟!”

尽管几年前百谷红军村就已开通了公交车,但荷包鼓起来的谈志玲还是花十几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家里房子早就盖好了,家用电器也都置齐了,就缺辆小轿车代步。”谈志玲说。

“谈志玲家在村里还不算最富的。”百谷红军村党支部书记韦应念告诉记者,要论收入,排在第一的是9组,家家户户开旅社、饭店,每户年均收入都超过10万元。

“10多年前,我们村在全县161个行政村的排位还是排在中间,如今已经排到前列,成为自治区级文明村。”韦应念介绍,通过积极发展特色种养、红色旅游、旅店、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全村经济迅速发展。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0年,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筹集25万元在村口建起了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红军村陈列室。陈列室里珍藏着当年红军、赤卫队使用过的长枪、短刀、马灯、水壶等珍贵实物近20件和上百幅珍贵照片,2006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寄托了富裕起来的百谷儿女对小平和自己先辈永久的怀念!”谈志玲激动地说。

岁月流逝,如今的百谷红军村早已看不到昔日的战火硝烟。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别致的小洋楼,耳畔不时传来一阵阵嘹亮的红军歌曲,而感受最深的则是村民对邓政委的无比崇敬之情和深深的怀念!

而这,正是百谷红军村永恒不变的红色印记!

(责编:石国庆、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