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成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描绘了“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我省也提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宏伟目标。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环保工作必须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互促双赢,切实筑牢“三个陕西”建设的环保屏障。
正视新问题 迎接新挑战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水体环境安全、环保能力提升五大环境工程,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全省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但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中集中显现,但老百姓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和要求却很迫切、很强烈。另一方面,很多问题实质是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结构问题、质量问题、方式问题,有些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消除。如何综合施策,既能有效地解决好环境问题,又能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是今后环保工作必须正视和面对的课题。
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省委书记赵正永明确提出“环境问题处理不好,将来就是政治问题”,“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第一位考虑”。省长娄勤俭多次表示“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保护好青山绿水”。面对新的形势,环保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自觉把环保工作与建设美丽陕西、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与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西部强省的时代任务结合起来,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把握环保事业发展的机遇,谋划环境管理的转型升级,抓好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理清新思路 谋求新跨越
今后几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到既快增长,又低排放,实现又好又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新形势下创新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当务之急。
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发展与保护并不矛盾,控制得好可以实现“双赢”。在发展中坚持环境优先、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环境红线,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发展的质量会更好,层次会更高,结构会更优,还会迸发出强劲的后发优势。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强化环境管理,严守环保红线。环保部门在工作中则必须坚持最严格的标准,落实最严格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格的问责,真正形成环境保护倒逼科学发展的常态机制。
首先,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履行好环保部门的职责。要跳起来摘桃子,把目标确定到极限,把措施落实到极限,把力量使用到极限,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行动和能感受到的效果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其次,必须以“责无旁贷、勇当先锋”的责任感,增强更加有为的意识。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公开化,有针对性地强化治理措施。要强化环评,严格把关,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制定产业准入目录,充分发挥环评对科学发展的引导和倒逼作用。
第三,必须以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当好护卫蓝天和清水的卫士。环保工作者要高度负责,敢于亮剑,确保环保法规政策有力有效地落实。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四,必须以“创新举措、破解难题”的时代感,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切实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应对热点,打造亮点,切实为建设生态陕西、美丽陕西保驾护航,使百姓分享更多的环保红利。
回应新期待 解决新问题
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涉及种类繁多,一定要找准突破口,在影响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上综合施策,集中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结合陕西实际,当前应着力解决3个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
首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在治理大气污染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把“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作为一号工程,促使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尽快好转。下猛药,集中治理燃煤污染;用重典,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出重拳,加大城市大气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关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重点防控建筑扬尘和生产生活废气污染。
其次,直面矛盾,铁腕护水,在“一河两江”污染治理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年要不断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年度17个新建污水处理项目,努力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抓好工业污染综合整治,提高排污达标率。全面落实政府区域环境治理责任,实施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目标管理考核,确保实现渭河水质3年变清的目标。同时,从现在起进一步高度重视汉、丹江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一江清水进北京”。
第三,抓点示范,集中推进,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年要借着列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的机遇,推动全省43个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县(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5000人以上的重点镇及规模较大村庄要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15年,所有乡镇均要建设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