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村里有钱,不然哪有这么好的收成哟!”8月21日,邻水县丰禾镇丰光村村民邱仁和抱着刚刚收割的稻谷,一个劲儿地夸村上资金管得好、用得好。
冬干春旱,许多地方或等天下雨、或向上级伸手要钱抗旱,或老百姓各自抽水保苗栽秧,丰光村这边却风景独好。村支部书记熊存良说,买管道、请技术员等,村上就用了10000多元钱,全村的稻田通过二、三级提灌实现满栽满插,今年亩产600公斤没问题。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驾驭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三驾马车,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市不少村级组织成了“无钱运转、无钱办事”的“空壳村”。“我们也想为群众办实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因囊中羞涩而一筹莫展。”一些村支两委干部深有感受。然而,丰光村的自有资金是如何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呢?
闲置资产:村集体经济的“银行”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动摇。”熊存良说,2008年,镇上将位于他们村的集体果园下放到村时,不少村民强烈要求与业主解除承包合同,将果树分到户,但村支两委态度坚决:维护合同约定,将租金归入村集体所有。究其原因,手里没有米,哄鸡鸡不理。村集体没钱,村民遇上天灾人祸,一点忙都帮不上,村支两委何来号召力?
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村集体无资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空壳村”因无钱兴办公益事业,村级服务功能难以发挥,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影响干群关系,甚至基层政权的巩固。
记者与村民熊华友、张润元提及当初要求将果树分户经营的往事,他俩直说自己目光短浅。熊华友说,幸亏当时村上没听他们的,不然今年如果等天下雨再栽秧,至少要比往年晚栽40来天。张润元来得更直接:“当初如果分到户,个人哪有钱将果树高换嫁接改良品质,肯定同其他村一样早当柴砍来烧了。”
“打通便民路,维修通组公路,全由村集体出钱,群众没掏一分钱。”镇党委书记汪洋介绍说,“哪家有灾有难,村支两委班子都要送上三五百元给予慰问。钱虽少,却体现了组织的关怀。这些年,他们村没一个村民找镇上解决什么的。”
主动招商,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也是该村增加集体收入的又一重要途径。他们先后利用闲置的腌制池引进涪陵榨菜厂,建立榨菜种植基地和腌制车间;利用水库闲置水面和村小学校教室,引进养殖业主兴建蛋鸭养殖、加工……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的出让租金。
挖掘村内果园、水面等自然资源潜力,对村集体闲置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盘活,使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变成村集体的“银行”,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丰光村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创新之举:政府投资项目分“红利”
如果说丰光村的增收路子,仍属传统型发展方式的话,该县复盛乡教官湾村则是全新之举。他们通过改革创新,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村民、村集体和企业“三赢”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土地增值型”、“资本经营型”等科学发展增收模式。
“这是我们前不久与钰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发展乡村旅游合作合同。”在村支书甘惠斌送上的文本上,记者看到村民流转给钰锦公司的土地租金不再是“一价定终身”,而是每年按10%递增,保证了土地收益的逐年增加。土地整理的新增面积归村集体所有,并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分红,通过土地运营生财;将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项目资金折现交给村集体,作为资本入股分红……将资产变股权,村集体当股东,实行资本经营,参与园区乡村旅游收益的30%分红,预计村集体今年可增收10万元,明年将达100万元。陪同采访的乡党委书记杨生明坦言,这些创新举措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自从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三增收”后,该县将“三增收”工作作为全县农业农村的核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迅速对全县村级组织集体经济收入状况、支出结构和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采取聚智聚力聚人的策略,通过部门包村、强村带弱村、干部驻村的方式,引导各村从本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定好一个规划,找好一条路子,壮大一个经济实体,为村级经济发展增实力、聚合力、注活力,造福一方群众。同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激发村干部群众和村级组织的活力,引导“空壳村”强身健体、薄弱村进位提升、富裕村提质增效。教官湾村的创新之举,正是由这一系列组合拳催生而出。
在教官村采访,让记者特别感慨和深受启迪的是:县、乡、村的敢想敢试敢为。在许多地方引入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时,生怕政策不够优惠,业主不愿来,而没有想到或不敢与业主提及村民和集体的收益。
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村集体每年要从企业收益中分走30%的利润,在教官湾村未跨出这一步前,可能没有人相信,记者也不敢相信这样的改革创新能行得通。然而钰锦公司董事长甘元超的解读,让记者大彻大悟:土地是村民的、集体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巨资修建完善的,企业没有理由不让利于村民,让利于村集体。
钱如何用:谁说了算
有钱能办事,有钱难管理。村集体经济发展了,钱怎样管,如何使用,谁说了算?在鼓励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今天,或许明天会面临一个事关村集体经济能否持续壮大、干部清廉与否和人心向相悖的重大课题。
先行一步的教官湾村和丰光村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虽不算很科学,但体现了民主、公开。“我们是村财乡管,村集体研究开支,村纪检小组监督,乡上审核做账,定期在村上张榜公布。”教官湾村支部书记甘惠斌向记者介绍说。而丰光村的财务管理则是由10个村民小组组长集体管理,吸纳党员和村民代表一道研究开支,定期张榜公布,村支两委干部不管钱、不管账、不管用,只管不定期查账监督。
“自2008年有集体收入以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每一分钱都是用在了刀刃上。”熊存良说这点村民最清楚。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课题,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丰光村,特别是教官湾村创新驱动,先行先试,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作法与经验。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扶持下,广安市的村级集体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不断壮大,今天的“空壳村”必将成为富裕村和经济强村!(吕清辉 记者 张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