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地方要闻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期最长校长卸任

回顾17年“吴颖民时代”,老校长称“我对华附的构想基本实现了”
毕嘉琪
2013年08月12日09:04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华附任期最长校长卸任

谈华附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华附是朝气蓬勃,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勇于创新,要做就做到最好。”

南方日报:回顾您上任时对华附的构想,现在完成了多少?

吴颖民:应该说有七八成吧!很难量化,我的想法基本上是实现了。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华附是朝气蓬勃,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勇于创新,要做就做到最好。在我任期内,华附在广东在国内的影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比较公认华附奠定了广东基础教育领跑者的地位,这是很值得高兴的。

华附的办学风格很鲜明,很多人会觉得华附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尽管这个独特的地方有点争议,但是毕竟很有个性。这些年学校持续高位发展,从升学率、各种竞赛、学生科研、农村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的志愿者到学校里社团,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华附非常有才华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此外,华附教育集团在我的任期内成立起来,每一个学校都很健康,都是一个品牌。而且华附有国际部,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找到了后续持续发展的资源,这里面不仅有校友、家长、受益者对母校的感恩和关注,也为社会企业关注教育提供平台。我很欣慰,这十几年不仅是办好了一个学校,还做了一些对教育有意义的事情。

南方日报:那剩下没有完成那两三成是什么?还有什么让您遗憾的事情吗?

吴颖民:华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自我超越的地方。比如说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理想。好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一批批学生都是高质量的,这几年我一直加快步伐,但在我任期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很完善,新班子会继续推进。华附课堂教学的改革也要继续加大力度,还可以更新更活。此外,我觉得对教师的关注主要是三大方面:专业发展、生活待遇、职业精神,教师要更敬业、更专业、更热爱这个职业。华附对教师的培养还可以做得更好。

谈创新

“当校长不能只是顾着自己的所谓‘乌纱’,而是应该就教育问题发出应有的专业的声音。”

南方日报:刚才提到了您任内一件重要的事情。2002年华附“一校变四校”,创办了南海学校、番禺学校、广州新世界学校三所民办学校,成立首个中学组建的教育集团。但“名校办民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不少人担心会使国有资产流失。

吴颖民:名校的优质资源搁置不用没有人说浪费,当这些资源服务于社会,让更多孩子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反有人说你占用国有资源,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没有一点道理。“名校办民校”虽然有争议,但它是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条文办的学校,应该说是顺应时代需要而生的。

南方日报:还有声音说,“名校办民校”导致了当前“小升初”择校热的加剧。

吴颖民:“名校办民校”是引发择校还是缓解择校,这是两个不同的结论。前者出现的问题特指广州这样的情况。当年广州创建示范性高中,学校只好以减小初中来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于是很多初中被剥离出来。当时,政府的精力放在了普及高中,没有精力打造一批优质公办初中,来填补百姓对优质初中教育的需求。于是名校办的民校长大做强了,公办的初中却没有做强,使得如今老百姓宁愿交钱去上民办学校,也不就近上免费的公办初中。

现在旧的矛盾解决了,却回过头来通过名校复办初中、各区办外国语学校等方式打压民办学校,这对民办教育公平吗?广州应该很好地反思这几年为何没有公办名牌初中长大做强。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您这么“敢说敢做”,底气在哪?

吴颖民:首先我是有责任感的。我们做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后代人才,教育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而且理应做好引导,这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校长不能只是顾着自己所谓的“乌纱”,而是应该就教育问题发出应有的专业的声音。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